摘要:“欢迎大家带着北影节的票根来我们瑞蚨祥,购物可以享受折扣。”4月19日,取材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主角谭鑫培生平的剧集《云雀叫天录》在北京大观楼影城举办见面会。会上,卖力“吆喝”的不仅有剧集的主创,还有像瑞蚨祥这样看似与电影“不搭界”的企业。
“欢迎大家带着北影节的票根来我们瑞蚨祥,购物可以享受折扣。”4月19日,取材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主角谭鑫培生平的剧集《云雀叫天录》在北京大观楼影城举办见面会。会上,卖力“吆喝”的不仅有剧集的主创,还有像瑞蚨祥这样看似与电影“不搭界”的企业。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首映这部影片的北京大观楼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见证者。120年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纪念活动特别于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重回中国电影诞生地举办。而这一次,大观楼见证的还有北影节的“触角延伸”。
在《云雀叫天录》的见面会现场,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了五条“跟着电影去旅游”北京西城区打卡路线,身为西城区居民的演员张一山则化身家乡美食的推荐人。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将牵头联合区内重点商圈和企业,以电影活动为载体撬动“票根经济”。张一元、庆丰包子铺、瑞蚨祥等企业代表则承诺,将用实打实的优惠与创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投入其中这场“盛宴”。
各方搭车电影节拉动消费的努力,可见一斑。从电影出发可以拓展的消费空间,充满想象力。
每年春天都有一场光影盛宴在北京举行——4月18日,北影节如约而至。走过15个年头的电影节已经越来越不只是“电影节”了。国家电影局在今年北影节开幕之际正式启动了中国电影消费年活动,北京市则推出了“北京电影生活节”,大力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在电影节上,精彩上演的不仅仅是电影。比如,4月20日,一场别具一格的“水上红毯”在通州区举行。傍晚时分,一条红毯沿着运河岸边铺展开来,电影人登上游船一边欣赏沿线秀丽风光,一边围绕如何通过电影创作传播运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结合电影产业发展探讨通州文化产业的方向、文旅演出的趋势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情景交融,谈兴正酣。在运河上的习习凉风中,对于发展电影产业、文化产业乃至一个区经济的探讨既贴近现实,又染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环。某种意义上,这也恰恰成了文商旅融合的一次“实景展示”。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4月12日17时38分,2025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已突破250亿元,居全球第一。《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而去年我国观影人次超10亿、国内总票房达425.02亿元,居全球电影市场第二。
今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绩单”无疑令人振奋,而电影市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上。在北影节多场活动的举办地首创·郎园Station,熙熙攘攘的市集上有张“北京电影生活节”的海报,上面写着:玩乐、美食、电影,都是生活的支点。从票房经济到票根经济,从挖掘IP衍生品的价值到跟着电影去赏美景、享美食,“电影+”还可以有N种玩法。当然,就像一场电影,无论怎样精美的画面、高科技的制作,核心还是要有打动人的故事。因此,无论怎样的“电影+”,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是关键。一场“好戏”刚刚开演。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