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于冬股份被冻结 主旋律模式塌方 博纳影业一蹶不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5:04 5

摘要:合计涉及1.37亿股公司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48.70%,占公司总股本的10%,冻结起始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冻结结束日期为2028年3月30日。

海闻社观察 电影工业化不是复制粘贴。

都知道电影行业难,但没想到电影业大佬也这么难。

4月3日晚间,博纳影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于冬的股份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冻结了。

合计涉及1.37亿股公司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48.70%,占公司总股本的10%,冻结起始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冻结结束日期为2028年3月30日。

公司表示,这是于冬的个人事项导致的,和公司无关,不会有平仓、强制过户乃至控制权变更的风险。

于老板其人,出生在北京,真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当年也曾经是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后来下海成立了博纳影业,成为了国内民营电影发行的开端。

一开始,博纳都是在港片界混,毕竟当年香港的电影行业更加繁荣。

不说一开始的《我的兄弟姐妹》,后来不少港片都是博纳投资,比如《十月围城》《桃姐》《一代宗师》《无双》等。

后来,港片的时代落幕,但这也使得博纳迎来了真正的巅峰。

主旋律商业片,这是博纳给出的参考答案。

2014年,于冬担任监制,找来了徐克一起重拍《智取威虎山》,小成本轻松拿下超过8亿元的票房,震撼了整个业界。

2016年和2018年,博纳找来了香港导演林超贤,迅速复刻了《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分别拿下11.86亿元和36.5亿元的好成绩,“山河海三部曲”成为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教科书模版。

2021年国庆档,博纳一部《长津湖》造就了主旋律大片的巅峰,超过57亿元票房成为了无法复刻的奇迹。巅峰之后,博纳影业也随之迎来了衰落。

2022年第一季度,博纳影业营收12.91亿元,净利润2.95亿元,此后的三个季度不仅收入均较第一季度大幅减少,且都出现了亏损。

财报显示,2022年~2023年,博纳影业实现营收20.12亿元、16.0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35.60%、20.06%;净亏损分别为7551万元、5.526亿元,同比扩大120.82%、631.86%。2024年,公司连续第三年亏损,预告中披露大约亏损6.37亿元~8.81亿元。

不是博纳影业没有延续成功模式的复刻,相反,公司复刻得更加努力了,但反响却明显和之前形成了落差。2023年的《无名》和2024年的《刀尖》,成绩与口碑都不太好。

2025年春节档,公司背水一战《蛟龙行动》,却还是迎来了滑铁卢。

该片春节档累计票房不足4亿元,片方分成仅1.3亿元,远低于10亿元制作成本。豆瓣评分仅有6.6分,观众质疑剧情逻辑硬伤、角色塑造扁平,

结果于老板当时还觉得很气愤,说“打一星的都是黑水”,生气的观众随即连着人也一起攻击了。

本质上,主旋律商业片模式是脆弱的、单一的。

于老板说《哪吒》优秀,但是制作难度大,时间周期长,还是得上重工业电影。博纳拍的都是认真塑造的大戏,至少比小成本捞钱的电影好。

但是他没有想过,观众看电影,就是看个情感共鸣。小成本爆米花让大家开心了就是成功的,工业化大片让大家看爽了也是成功的。

你再努力,观众失望就是失望,只能说明公司的项目与当下观众的审美出现了偏差。

当前,新生代观众对“宏大叙事”审美疲劳,从今年春节档来看,大家还是更乐意看《哪吒2》《唐探1900》,博纳用2017年的剧本讲2025年的故事肯定行不通。

为了应对危机,博纳影业也做了一些努力。但近几年推出的《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非主旋律影片均告失败,公司创作路径明显出现了依赖,最后只能继续押注《克什米尔公主号》《四渡》等主旋律新片,但如此简单的模式复刻不可逆地走向衰退是必然。

当主旋律红利消退、流媒体颠覆观影习惯、Z世代追求圈层化表达时,内容创新力与生态重构能力才是生存之本。不是说能烧钱投大片就是工业化了,电影工业化理应在拥有更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的同时,给予观众更多元的体验,而不是强行灌输片方的审美。

于老板的股份质押未必真有那么急迫,但博纳影业的创作基因的救赎刻不容缓。文化能力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只有能够再造就一个新模式的爆款,博纳影业才有机会在未来的电影行业继续保留一席之地。

来源:海闻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