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盛阔,威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杰,威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于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丽,一战华工后裔代表程玲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融媒体资讯中心、电视文旅频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日讯4月2日,大型纪录片《西线上的中国人》在威海举行开机仪式。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盛阔,威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杰,威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于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丽,一战华工后裔代表程玲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融媒体资讯中心、电视文旅频道,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威海文旅集团、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一百多年前,十四万华工背井离乡,从山东威海卫出发,远渡重洋,以血肉之躯为和平与正义铸就桥梁。他们用坚韧与牺牲,在异国的硝烟中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担当,却长久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此次摄制的《西线上的中国人》,将追溯百余年前历史的深处,讲述、再现14万一战华工的卓越贡献、感人故事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对提升华人群体国际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有着重要意义。
“纪录片我们终究是要讲故事的。14万(华工群体)这样一个小人物,怎样去挖掘他们个人的故事,怎么去讲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最难的。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地点,他们的一些记录,他们的一些家信里面体现的情感,然后通过他们的语言,去反映那个时候的所思、所想、所念、所悟,然后用他们的话来讲述故事。”《西线上的中国人》执行总导演董雅丽表示。
一部好的人文历史纪录片,需要对每一处史料严谨审视,赋予每一个细节鲜活的生命力,现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丽表示,加强一战华工的研究并加以推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华工不避艰险远赴欧洲,以其个人而言,固然属于以劳力谋生活,而从华工成行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参加一战并派遣大量华工赴欧,最终奠定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并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工是凭借他们的‘苦’与‘力’为国出征的战士,为国家民族和世界恢复和平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一个应该被永远铭记的群体。”张丽说。
据了解,该纪录片分为五集,采用电影叙事感的拍摄风格,大量引用战地日记、回忆录、家信等原始素材,并通过AI技术、动画及剧场角色扮演的方式,构建历史和现实的桥梁,让世界听见华工的故事,让年轻一代铭记先辈的荣光,激励更多人肩负使命、砥砺奋进。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威海在一战华工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将这座具有历史责任感而又开放包容的海滨城市展示给全世界观众,对传播威海城市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起到积极作用。
“到目前为止,一战华工这里面,我是唯一的一个找到我爷爷的墓地,他的死亡档案、他的墓葬档案、他勋章的那个号码,都是一致的。这个纪录片能让沉睡了100年的历史重现,让更多的华工后裔找到自己的亲人,就是一战华工留在国外的亲人能到国内寻亲,找到他国内的家,然后国内的一战华工,能找到他们在国外的亲人,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一战华工后裔代表程玲表示。
闪电新闻记者 肖梦凡 赛圆 宋雪梅 孙雅倩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