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在成龙远去美国,要去做“国际巨星”,拍摄《杀手壕》《炮弹飞车》的时候,香港电影动作片市场上就只有刘家良和洪金宝,和一群新浪潮旋风。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话说,在成龙远去美国,要去做“国际巨星”,拍摄《杀手壕》《炮弹飞车》的时候,香港电影动作片市场上就只有刘家良和洪金宝,和一群新浪潮旋风。
成龙的巨大杀伤力要等他从美国回来,在拍摄了《A计划》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
在成龙消失的这两年,市场暂时留下了空白。
只有两年哦。
这就是留给刘家良与洪金宝的最后的时光。他们抓住了吗?
刘家良和三毛哥洪金宝在干啥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旧情。
在成龙还没有火起来的时代。在李小龙去世的几年里。香港动作片一片死寂。
除了楚原别开生面,在古龙武侠剧方面打开了局面。现代动作片需要神的降临。
终于,时代等来了刘家良。
1975年,刘家良执导的《神打》牛刀小试,一举掀动了哀鸿遍地的动作片死局,让人为之一振。
刘家良马上被邵氏予以重任,第二部大戏《陆阿采与黄飞鸿》轰隆隆上映,大获成功,彻底打开了局面。动作片的春天到来了!刘家良一举坐实了自己的大导演地位。接下来的《洪熙官》更进一步,让洪拳在荧幕上大出风采。
刘家良原本就是正宗洪拳弟子,师爷是林世荣,黄飞鸿是师祖。他拍洪拳,是在弘扬本派武术,也是在弘扬传统武学,大家都大加赞赏。
隔壁嘉禾蠢蠢欲动,派出了年纪轻轻的洪金宝,决心要与刘师傅拼个高低。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想要三拳干死老师傅。只有25岁的洪金宝信心满满。
当他从圈内人士那里得知刘师傅下一部影片要拍洪拳开山祖师爷刘裕德(三德和尚)的故事。洪金宝来灵感了,你能拍,那我也能,同一个题目,咱们来个同台竞擂,看看谁赢谁输。
于是,洪金宝抢先拍摄了一部《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对三德和尚一通恶搞。这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而且,《三德和尚与舂米六》还比刘家良的严肃版《少林三十六房》还早上映了半年。
最终结果是,《少林三十六房》已成为影史经典,成为刘师傅的代表作,被人再三提起。而《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则少人问津。洪金宝吃了瘪。
但是,口碑不行是一回事,《三德和尚与舂米六》还是赚了钱的,而且是大赚,洪金宝也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于是,他也就有了嘉禾的撑腰,有了接着拍下去的能力。
面对刘家良,洪金宝明显不服输。
他也看到了《少林三十六房》的盛况,而且对于其中硬桥硬马的架势,内心也是佩服不已。毕竟,人家是正宗,路子是对的。自己才是路子野。
然后,洪金宝发誓还是要以刘家良为目标,死磕。
香港动作片早期的一个良性竞争期,就这么来了。
刘家良 VS 洪金宝。
他们也在竞争中,双双晋升为动作片大师。撑起了成龙崛起之前香港动作片格局。他们分别打造的“刘家班”与“洪家班”也为后世动作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所以,有竞争就是好啊。
洪金宝看眼你刘家良不是要拍摄洪拳系列吗。那么,我就去学咏春拳,同样用学武套招的形式来干你。
于是,洪金宝说干就干,找到了叶问的得意门生招允,狠学了一通咏春拳,然后开了一部咏春教学片级别的《赞先生与找钱华》,非常好好看。比后来的《叶问》还要好。
至于刘家良呢,面对洪金宝的挑衅,刘师傅朗然一笑,转身开了一部《螳螂》。
这部戏厉害了。首先,它代表了刘家良在邵氏的地位达到了巅峰。因为这部戏是张彻的爱将姜大卫主演的。
在张彻的长弓电影公司黄铺子了以后,姜大卫也不得不来到刘家良麾下,风头无两了属于是。
其次,从这部戏开始,刘家良纵向完成了对自己本门洪拳的历史回溯。从少林五祖到三德和尚、舂米六,到洪熙官,再到陆阿彩与黄飞鸿,尽管先后顺序有变,但洪拳发展脉络上的重要人物,他都拍完了。只有黄飞鸿的徒弟、自己老爸刘湛的师傅林世荣,因为被袁和平抢拍了一部《林世荣》,他没法拍了,只好作罢。
从《螳螂》开始,刘师傅开始横向的研究起各门各派的功夫,首当其冲的就是“螳螂拳”,他想要努力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这种横向展示,就由以前我们眼中的那些所谓“花拳绣腿”开始,在洪拳的本门心法里,就有形意拳的概念,分别是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鹰,熊)等,我们熟知的龙蛇虎豹鹤五行拳其实是简化的版本。当然还有进一步浓缩的“虎鹤双形”。这些动作的影视化研究就是刘家良先搞得。
而螳螂拳是北派的短打类拳法,主要源于山东,当然还有个说法是源自少林寺的“螳螂勾”,这属于正宗的武术江湖派别,和三毛、成龙的戏班派不是一脉。
和南拳里的咏春类似,都是近身短打的拳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收到风说洪金宝去找叶问徒弟练咏春去了,拿出的影片是咏春拳教学片《赞先生与找钱华》,刘家良针锋相对的安排了北派的《螳螂》。
我倾向于不认同,因为从结果看,面对洪金宝的挑衅,刘家良的态度基本等同于懒得理。
真正予以回应的反而是成龙的《师弟出马》,但这个片子要到1980才上映,时候未到,我们以后说。
这部《螳螂》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全变革了《少林三十六房》的功夫片架构,对于原来的三段式剧情所带来的审美疲劳做了很大程度的更新。
换句话说,《螳螂》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武侠片,而不是平铺直叙,剧情简单的功夫片。
尽管也是功夫闯关的模式,片中设计了5关的剧情,而且每一关的打斗都很有新意,但是整体上比成龙的《蛇形刁手》和《醉拳》,剧情上都要丰富很多,更别提洪金宝那部《三德和尚和舂米六》了。
影片讲述了清庭为了查乱党,派姜大卫潜伏在一户大户人家,而且开头就场面拉满,肃杀气息爆棚,给姜大卫立下军令状,三月不回,父亲革职查办,六月不回,全家下狱,一年不回,满门抄斩。显得血腥味十足,非常不讲道理。
这个时候观众其实还好,因为刘家良之前回溯本门洪拳的时候拍的那些电影,从三德和尚到舂米六再到洪熙官,无一例外都是反贼,毕竟这一脉是从少林五祖开始的,主打一个反清复明。因此清庭坏一点倒也正常。
但之后的剧情就有点让观众迷惑了,姜大卫居然认认真真的卧底进了大户人家,和大户人家的女儿结了婚,做了倒插门,也非常认真的搜集反贼的证据。
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
“小姐,快进来念书吧,不要打拳了。”嗯,这句台词顺便送给女拳们。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部戏还在洞房花烛夜二字钳羊马的李丽丽,这部戏给女主黄杏秀演妈妈。这才过去不到半年啊。只能说刘家良地位越来越高了,手里的阵容越发豪华,让上一部戏还是小甜甜的演员,半年就身为人母了。
结果,姜大卫真的偷到了反贼的证据,准备带着老婆一起跑路,结果就被反贼大家族围住,被迫过五关,结果老婆被亲爹打死,倒插门的女婿姜大卫逃离。
此时影片已经过去三分之二了,各种刀枪剑戟斩马刀都出动了,唯独主角螳螂拳还不见踪影,这和袁和平的《醉拳》倒有点像。
随后姜大卫在山上看见螳螂,悟出了螳螂拳法,不得不说刘家良师傅确实厉害,他的镜头下,姜大卫的螳螂拳威力十足,毫无花拳绣腿的感觉,刘家良利用一根碗口那么粗的原木,让姜大卫戏耍练功,把原来只是手型的螳螂拳式拍出了力道,拍出了威力感,劲爆十足。可惜这片子上映的太早,之后影片中的螳螂拳就没有那么有力量感的演绎了,全都重形不重力,看起来自然就有花拳绣腿感。
当然这和姜大卫不是练家子也有很大关系。毕竟花拳绣腿派的特色,就是让没有武术功底的人出效果嘛。
做到极致就是2000年之后王晶的那只肥螳螂。
习得螳螂拳之后的姜大卫杀回大宅为老婆报仇,重新挑战4关(原来是5关,中间那关是丈母娘,已经和老婆一起被反贼岳父给。。。。。。
最终,手刃叛党,拿回证据,回清庭复命。
这时候,电影已经只剩2分钟了。
观众很疑惑,咋滴刘家良师傅一向反清复明,怎么这回也叛变革命了?
结果最后两分钟那叫一个精彩,皇帝赐了两杯庆功酒,结果姜大卫他爹在酒里下了毒,亲眼看见儿子喝了下去,然后慷慨赴死。
我这边把原剧情放一下,大家感受一下。
姜大卫父子喝完酒后,姜大卫说:谢万岁。
父亲却说:谢大明朝!
姜大卫惊愕:爹?
父亲:儿啊,我们魏家区区亲情,为的是待机而起,反清复明,你却去屠杀大明志士,我有此逆子,家门蒙羞,宁一死,以谢天下。
原来姜大卫的岳父反贼,暗通款曲,通的是姜大卫的亲爹。
酒内我已暗放剧毒,现在。。。。。。是我父子毙命,以谢大明。。。。。。之时(吐血奄奄一息)
皇帝:韦学士,你何苦如此呢?
父亲:(对皇帝叫骂)番奴,我告诉你,反清复明的志士,是永远杀不尽的。(咽气而亡)
姜大卫一脸惊诧,随后也吐血,与大内侍卫搏斗起来。
影片结束。
姜大卫当了一整部满清鹰犬,最后这两分钟那个大反转。。。。。。
那可是1978年,当年的观众哪里见过这个?
这放到今天也是相当先进的手法好嘛!
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功夫片《少林36房》,《螳螂》更像是一部武侠片,比功夫片更加注重剧情演绎,属于强剧情的电影,尤其是最后那个大反转,让人拍案叫绝。
但可能是过于先锋了一点,很多观众接受不来,票房没有杀进前十。
杀进当年票房榜前十的,刘师傅除了《少林36房》以外,还有一部《中华丈夫》!
整个1978年的三部电影,把刘家良夯实了刘师傅在香港影坛的地位,也夯实了他在邵氏的地位。更加夯实了他在武林的地位。
怎么说呢?
就看这部《中华丈夫》了。这部电影就代表了刘家良的风格,也是他的武术哲学理念,就是我上篇文章翻来覆去的说,却又极力隐藏的那个词。
就是“武德”!
现在这个词因为另一位现代武林大师马保国的爆火,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唉,时代悲哀啊!
如果说《陆阿采与黄飞鸿》里对武德只是浅尝辄止,玩了一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话。那么在《中华丈夫》里,那就真的是用了整整一集的电影来阐述武德的概念了。
因为这本身,就是个关于和解的故事。
和几年前李小龙的《精武门》可以说是两个极端。
这其实和时代有很大关系。
李小龙那部《精武门》毫无疑问是绝世经典,是一个讲述压迫和反抗的故事。我们也聊过,实际上日本人只是个具象化的表达,其中的控诉更像是指桑骂槐,实际上是冲着英国殖民当局的。但毕竟剧情上那是实打实的抗日故事。
这部电影是1972年3月22日上映的。
得亏他是3月上映的电影。
因为在1972年的9月25日,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开启访华,四天后的9月29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中日关系正常化了。
就差半年。因此,当刘家良拍摄《中华丈夫》的时候,谁都看得出中国将以友好的态度走向世界的趋势了。
《中华丈夫》上映于1978年12月30日。同样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革的旧时代彻底结束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就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描写与日本和解的《中华丈夫》,就显得特别应景。
这个片名看起来很有攻击性,因为中华丈夫看着就有一种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感觉。
如果你只看剧照的话,会觉得和很多年之后李连杰的那部《精武英雄》非常像。
但实际上不是的,在电影中,这个“丈夫”不是大丈夫的意思,而是另一个意思,就是老公,配偶。真字面意思,妻子的反义词,中国丈夫。
影片的内容是刘家辉饰演的武林二世祖娶了个日本老婆(也是习武之人),结果因为琐事吵架,老婆回了日本娘家,老公接受了一个馊主意,写了一封颇具挑衅意味的挑战书,诋毁了日本武术,希望把老婆骗回来和他比试比试,先把人骗回来再说,结果信好巧不巧被日本高手看见了,于是老婆带了一堆日本高手回来,而且因为双方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局势越发奇怪了起来。
最终,双方高手合理切磋,以武会友,冰释前嫌。
总得来说这就是二世祖出言冒犯了老婆娘家人,所以娘家人带人来教训丈夫的故事。
真的只是教训一下,切磋而已。
中日双方的武学切磋非常精彩,而且真的是以武会友,点到为止。
而且,影片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也非常够,前作《少林36房》基本上是把武学训练的各种修行与佛法进行软结合,给人一种即是学武修行,心灵上也步步禅机的意味,很是受用,但那基本上只是在少林佛法和连续修行这个小层面上进行深挖而已。
而在《中华丈夫》中,因为引入了日本,主题变成了中日文化的冲突。
而且玩得非常高端。
如果你比较熟悉这类题材的电影,会不自觉的感受到,很多关于描述那个年代中日冲突的电影中,大部分都会陷入两个套路中,要么是简单地把中日比作传统与现代,引入代际差异。要么是引入历史民族矛盾,走纯抗日路线。
再牛一点,也就是像《精武英雄》一样,两者皆有。
总之,要么是极端地认为日本是文明先进的一方,要么极端地认为日本是邪恶的一方。最多也就是将两者结合一下。
总之两个层面日本都挺刻板的。
而刘家良的《中华丈夫》就不一样了,它将日本置于的位置,不管是文化上还是武学上,都是一个平等的番邦,尽管主题还是武学上的事,但是在片头,通过中日夫妻间的婚礼还有婚后的一些琐事,将两种文化通过民俗方面进行对比冲突,就显得很有趣,并且格局颇高。
比如开头的婚礼,中日双方都盛装出席,日式新人的结婚礼服你懂的,纯白色,就这样硬生生的插进一片喜庆红色的中式婚礼中。。。。。。
这种反差感,确实妙趣横生。
还有就是中日两个武术世家夫妻的生活琐事,比如丈夫对日本妻子的柔道和空手道的姿势感觉不文雅,踢高脚不合中国的封建礼教,这放在鲁迅的价值观里怕不是要大加批判了。但电影中丈夫还是妙趣横生的和妻子解释中国女人的练武逻辑,还是我们熟悉的“二字钳羊马”,居然演出了中国功夫文雅端庄,确实比粗鄙不堪的日式空手道要文雅的感觉。
而且这种中日文化的冲突和交流,都是在一对相爱夫妻的琐事中展现的,因此冲突只有谐趣,没有血腥。给人感觉冲突烈度很低,交流意味很浓。融合1978年改革开放的那个大时代,这种文化作品的表现,格局就很高。
影片还有一个看点,就是醉拳。是的,醉拳,这已经是香港电影里第三次出现醉拳了,在《少林木人巷》里的惊鸿一瞥,到《醉拳》里的全方位表现,配合文学性极强的口诀。到《中华丈夫》里,日本娘家的高手上门挑战,众人开会,刘家辉的师父跟他说,这事,得要醉拳克制,你去市场找你师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师傅,是袁小田饰演的。
不是,袁和平导演,你不是说你老豆退休了吗?
如果说上次是为了儿子当导演出马,那这次来邵氏是。。。。。。?
然后,丈夫去市场上找到了师叔,刘家良亲自演的,一个醉鬼。
那扮相,和《醉拳》里的袁小田老爷子不能说毫不相干吧,只能说一毛一样。
当然颜值上有点差距,毕竟袁小田老爷子的酒糟鼻那是无法复制的。
这个师叔的角色叫苏师傅,这也不能说抄袭吧,毕竟苏乞儿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把袁小田老爷子也请来是啥意思?我就不知道了。兴许代表刘师傅面子大。
所以,某大V说,明年上映的《烂头何》里那句台词:学人家打醉拳,我打的是醒拳。是对袁家班那部《醉拳》的隔空回应?
其实刘家良在半年多以前就在《中华丈夫》里亲自下场打过醉拳了。而且身手不凡,起码我的观感看着比成龙打的好,当然和袁小田老爷子比。。。。。。也不落下风吧。
这才是最早的对袁家班《醉拳》的回应,属于惺惺相惜!不然找袁小田老爷子亲自镇场干啥呢?
比起6年前《精武门》的喊打喊杀,这部电影的时代特色就很浓厚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可以大胆的说,这部电影,空前绝后了。
现在已经很难再拍出这样的电影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个时代氛围了。如今的中国电影,怕是容不下这样低烈度的中日文化冲突了。
能,且只能,走我前面列出的那两个极端了。
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吧。
这已经不是看一部少一部的问题了,这种题材的电影,怕是已经绝种了。
唉。
这还只是1978年。
1979年,刘家良玩得更大。比起78年的《少林36房》和《中华丈夫》这两部政治极端正确,可以无缝的拿来我们这边上映的电影,1979年刘家良就要开始玩不是那么“正确”的电影了。
这是他第二次触碰这个题材,也是第二次有机会开启一个动作片的重要细分品类。
因为他要玩的,是灵幻功夫片题材的开山之作。
僵尸!
至于林正英,那时候还在洪家班里打酱油呢。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