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24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2013—2023年中国电影在IMDb网站(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综合频次、主题、
中国日报3月31日电 3月27日,《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24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2013—2023年中国电影在IMDb网站(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综合频次、主题、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建构及传播态势。发布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资深教授发布《报告》,报告公布了2013—2023年间海外网络评论数排名前300名的中国电影,按照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剧情电影(爱情片和犯罪片为代表)117部,占比39%,是中国电影通向欧美主流评价体系的桥梁,代表影片《江湖儿女》等;动作类电影(武侠片和功夫片为代表)86部,占比28%,是最具中国特色且最具影响力的类型,代表影片《一代宗师》等;幻想类电影(科幻片和奇幻片为代表)51部,占比17%,成为中国电影触及全球观众情感共鸣、跨越文化隔阂的关键类型,代表影片《流浪地球》等;新主流电影(战争片和历史片为代表)29部,占比10%,肩负着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使命,强化了中国电影在全球文化对话中的话语权,代表影片《战狼2》等;动画电影17部,占比6%,成为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排名前300名的中国电影共获取观众评论9047篇,均为英语文本。获取媒体评论7196条,涵盖了多种语言类型。首先源自美国、英国等以英语为主的信息核心区,共5132篇,占比71.3%;其次是欧洲主要区域,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立陶宛,共1691篇,占比23.5%;第三为共建“一带一路”区域,覆盖范围广泛,主要包括荷兰、希腊、葡萄牙、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塞尔维亚、俄罗斯、韩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捷克、波兰、以色列、罗马尼亚、伊朗、马来西亚等,共373篇,占比5.2%。
评论来源涵盖1612家媒体,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大众新闻媒体,如英国《卫报》、美国《洛杉矶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等;第二类为电影专业媒体,如美国《好莱坞报道》、美国《综艺》、英国《视与听》等;第三类为评论网站或博客。主流新闻媒体的评论数量偏少,而网站和博客成为主要评论平台。
十年话语权的更迭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竞合关系。2013—2015年间,“一带一路”政策无疑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沿线国家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认可度达到了十年间的高峰。2016—2019年间,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外评论开始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如何为全球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故事,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2020—2023年间,尽管面临新冠疫情、逆全球化趋势和地缘政治的挑战,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并未完全受阻,而是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探索新机遇。新主流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攀升至历史高点,话语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中西文化对峙,而是进入到了互融共生的新阶段。
《报告》在最后从内容、受众、平台三个维度提出话语建构建议,以探寻中国电影重构国际形象与突破话语掣肘的新路径:一是针对内容影响力落差:以中外融通与东西互鉴消解“文化折扣”;二是面对受众接受度反差:以分域传播和分层叙事缓解“文化隔阂”;三是应对平台话语权逆差:以平台战略和价值对齐破解“文化失语”。中国电影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摆脱西方固有的“霸权逻辑”,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置于不同价值系统中,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诉求,“天下融通”的话语策略,把握多元价值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对全球文化的共通性探索。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谈到,优质电影理论与批评是推动行业创新的优质生产力,既能孵化中国电影理论体系,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他强调,当前中国电影需跨越平台影响力、受众接受度及话语权的落差,尤其要关注海外民众的期待视野与网络话语权,聚焦大众接受逻辑,强化基层传播,使作品更贴近中下层群体需求,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现代出版》执行主编张国涛谈到,研究团队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当下与未来相结合,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文本数量多的挑战,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保证了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形成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他强调,研究以提升中国电影国际话语权为核心目标,其研究模式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与理论支撑。
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作为持续十四年的品牌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形成了十三篇调研报告和十二本论著(《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为学界业界提供了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
来源:中国日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