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38年,《倩女幽魂》(1987年版)重映,十天票房依然破千万。这部电影勾画出的“人鬼情未了”之中国版,被网友们称为“中式鬼片的天花板”。很多评论都在讨论,为什么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能切合近四十年的人心?那个源自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怎么就改编成了一个当
潮新闻客户端 林玮
时隔38年,《倩女幽魂》(1987年版)重映,十天票房依然破千万。这部电影勾画出的“人鬼情未了”之中国版,被网友们称为“中式鬼片的天花板”。很多评论都在讨论,为什么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能切合近四十年的人心?那个源自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怎么就改编成了一个当代人忘不掉的经典?
对比电影与原著,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徐克导演出了一场巨大的悲剧。原著《聂小倩》中,聂小倩作为宁采臣的续弦,为其生子、纳妾,最后他们三个孩子都当了官,实现了中国古人的人生理想。可是,在徐克的电影《倩女幽魂》里,他们俩不得不面临人鬼殊途、只能分开的命运。这一“只能分开”,便把聂小倩的独立性给推向了前台。聂小倩的独立性,不再需要附庸于宁采臣。这是徐克导演的一大创举。而为了这一创举,徐克还把宁采臣的身份从原著中赶考的书生改成了一个讨债的店铺账房伙计,一下就消解环绕于读书人身上的传统光环,把久浸于古代“才子佳人”叙事中的现代社会里的芸芸众生,给“解救”了出来。
一个普普通通的宁采臣和一个孤苦伶仃的女鬼之间,产生了一段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恋情,激发出这个小伙计内心强大的善意,也激发出那位女鬼脱离“姥姥”魔爪的决心和勇气。两个孤单的漂泊、善良之人彼此慰藉,本就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故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在进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之中。离开了乡土的男男女女,来到城市打拼,彼此都没有根,也都没有依附性。而《倩女幽魂》就用这样一个鬼故事,切中了当时的人心,切中了那个时代的情感结构。
三百年前,《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描绘了一个人与鬼和谐相处、相爱到老的故事。那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尾声。而三十多年前,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则把这个故事讲成了现代版,他让相爱的人与鬼彻底分开,让个体于乱世中体验被抛入之感。这就是现代性。于古典传统中寻求现代性的源头,“兰若寺”必在其中。最后说一句,根据原著,宁采臣是浙江人,兰若寺在我故乡金华的北郊。今天提倡“跟着影视去旅游”,这个经典桥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是可惜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