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6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8天破57.76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多专业平台预测该片全球票房将破百亿,跻身全球票房榜前20。
2月6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8天破57.76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多专业平台预测该片全球票房将破百亿,跻身全球票房榜前20。
“哪吒”不仅刷新了市场对国产动画的认知,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去年,中国电影市场震荡低迷,全面总票房和观影人次都下探超20%,“寒冬论”不绝于耳。在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短,越来越难被抓取的时代,大银幕似乎和纸质书一样随时可能被抛弃。
电影院的凋敝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走向吗?电影还值得巨量投资吗?优秀创作者应该留在这个人才池里,还是要去微短剧那边试试水温?一连串的质疑、犹疑都被“哪吒”的成功打破,“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是影片的主题,更是中国电影应该在困境中需要反复给自己洗脑的口号。
《哪吒2》的成功印证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押宝流量明星导演、炒经典IP冷饭、豪赌短视频营销、视效拉满内容拉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可以从一部部折戟之作中得到足够的教训,最后还是那句老掉牙的“内容为王”岿然不动、屹立潮头。
有人说这部作品也是“旧瓶装新酒”,这个模式失败的作品实在不胜枚举,它为什么能既满足观众对经典的情怀需求,又以契合当代的叙事引发共鸣?答案正如导演饺子所言:“哪吒的反抗不仅是命运的抗争,更是对固化规则的反叛。”这句话似乎也适用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电影。
《哪吒2》的制作亦是国产动画、影片工业化的典范。影片耗时5年,投入1900多个特效镜头,角色数量达前作3倍,并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协作模式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例如,陈塘关大战中上万根锁链的动态设计耗时一年完成,海底场景的“虚空裂口”特效更展现了技术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影片之外,AI预测票房、精准排片等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电影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这种工业化体系的成熟,不仅提升了国产动画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后续作品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哪吒”的神话也是中国电影面向未来、自我超越的“清醒剂”。它证明:唯有回归内容本质、尊重观众需求、拥抱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同时,影片背后高达5亿元的制作成本与资本市场的博弈,也警示行业需在商业回报与文化使命间找到平衡。未来,中国电影若想延续辉煌,既需更多“哪吒”式的创作者以匠心打磨作品,亦需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我们不再需要证明国漫能做好,而是要思考好作品能带观众走向多远。”
《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哪吒蓉宝,有奇遇!
本期编辑:赵晨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