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真的是烂片吗?它有“4宗罪”,究竟该谁来背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3:17 1

摘要:如果你看过《指环王》,就知道它属于《双塔奇兵》那种,想用一场关键战役来给三部曲承上启下。

春节档有“2”个意外。

一是没想到,《哪吒2》一部动画片,会直奔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一帧一帧打磨特效,耗时不计成本。

导演饺子诠释了什么叫付出才有回报。

二是没想到,《封神2》会遭全网网暴。

豆瓣评分从6.6一路杀到6.0,票房远不及预期。

本来,挟第一部口碑票房双收的余威而来,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乌尔善的《封神2》,真的是烂片?

我先说结论:

没有第一部好,但也却绝非烂片,且豆瓣评分明显偏低。

不信?

以下真评,欢迎探讨:

01、关于故事。

《封神2》的故事框架走向,其实没有问题:

姬发杀纣,未遂。

纣盛怒,讨西岐。

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你看过《指环王》,就知道它属于《双塔奇兵》那种,想用一场关键战役来给三部曲承上启下。

可问题出在,姬发和邓婵玉的戏份占比过重。

有一种说法是:

于适跟那尔那茜同属导演乌尔善旗下公司的艺人。

而本来戏份很关键的“殷郊”陈牧驰,经纪公司签的是完美世界,属于“外人”。

所以故事做了一定更改和补拍,戏份此消彼长。

包括第一部人气很旺的此沙,也是因为类似原因,被削弱了存在感。

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封神2》的原定故事走向:

但这种说法暂时只是网络凭空推测,没有证据。

见仁见智吧。

就现在《封神2》的剧情走向,姬发跟邓婵玉戏份偏重,其实是有一定逻辑性的:

那就是他们分属两个阵营,是敌人。

第一部《封神》两人压根没见过面,于是要在这第二部电影化敌为友,还能萌生好感。

必须得铺垫。

这就不像《指环王》的阿拉贡和阿尔温。

出场青梅竹马,彼得·杰克逊直接拍爱情就行了,戏份不重还能给整部电影润色。

《封神2》片长一共才2小时20分,中间既要战争和人物群像,还要让一对男女完成从“死敌”到“惺惺相惜”的情感升华。

有难度。

如果电影拍成3个小时,可能就不会觉得姬发和邓婵玉的“感情戏”太过突出。

只是春节档各大院线很难支持一部3小时+的战争片。

你可能会说,乌尔善也可以不拍姬发和邓婵玉的“感情线”。

因为对比原著,这本身就属于乱点鸳鸯式的魔改。

那为什么他非得这么拍?

想要找到答案,我们先进入下一个话题:

02、关于爱情?

《封神2》在全网被诟病最多的一个槽点,就是姬发和邓婵玉的爱情。

但那真的是爱情?

有一说一,只要看过电影,就不会把这当做爱情。

姬发和邓婵玉,说破天,也只能叫“互有好感”。

导演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感情戏呢?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有一点情愫在里面,肯定比没有好。

即便没有姬发和邓婵玉,也会有别的角色顶上,商业化的剧作结构决定了。

比如《封神1》,就有妲己和纣王这条感情线。

到了第二部,她宁愿牺牲自己原神也要减轻纣王痛楚,更是对爱情的突出着墨。

《封神2》邓婵玉作为商朝将军,是全片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没有之一。

自然感情戏也就落到了她身上。

她与敌方主将的互动,一是可以润色人物。

二是也为其后面立场逐渐转变埋下伏笔,让角色更有弧光。

事实证明,那尔那茜饰演的邓婵玉也的确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人物。

她与姬发的感情,始于战斗,止于惺惺相惜。

还没来得及萌生真正的爱情,邓婵玉就阵亡下线。

感情戏的火候是拿捏住了的,否则真爱的死去活来,反成了狗血剧情。

战场上两个年轻人的惺惺相惜、悲惨结局,也给故事和角色留下意难平。

成为第三部(如果还有)姬发蜕变的催化剂。

我知道有人会说:

姬发最后在邓婵玉的命和西岐百姓的命之间,有所犹豫,显得不够正确:

女人和人民,不就该毫不犹豫选择人民吗!

其实不犹豫,反而显得不真实,不正确。

此时的姬发不过是一个热血青年而已,连优秀领袖都算不上。

犹豫,才像一个人,不是神,是本能。

最后,他也在邓婵玉的帮助下,做出了选择,

那一剑,是姬发成长中的一剑,斩掉曾经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03、关于特效。

讲真,除了殷郊法相有争议,《封神2》其余特效都做到了国产电影目前最好的水平。

比如西岐护城河的水,几乎全CG特效,你可以回看那个运动波纹和质感,能够比肩好莱坞A级电影水平。

别小看水,很难用CG做的足够真实。

回到槽点最大的殷郊法相。

这个CG角色,的确有问题。

但问题不是粗制滥造太5毛。

仔细看,他的每一寸肌肉、击打效果以及巨物重力感,都非常到位。

从后期花絮看,建模也是先有骨身,再有肌肉和毛发,很细致。

问题出在哪里?

皮肤质感和调色。

想模仿敦煌壁画,然后又要做成能量体质感。

结果调色难看,饱和度太高,和背景不协调。

殷郊法相的差,不是技术,而是审美出了问题。

你可以说它皮肤质感虚假,但不能说运动物理属性不真实。

也许有人会拿《刺杀小说家》里的赤发鬼来比较。

说两点:

首先,赤发鬼这个角色的皮肤质感,是实体,追求纹理。

殷郊法相是能量体,想要有一定虚幻感。

彼此取向不同。

其次,赤发鬼这个CG角色在运动轨迹上还是存在些许丢帧,反而不如殷郊法相动作流畅。

巨物重力感上也要差一点,动作较现实物理属性,偏轻快了一些。

所以,《封神2》特效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殷郊皮肤调色太丑。

剩下,并没有太多槽点。

骂它5毛,不够中肯。

04、关于通天教主。

作为三部曲最有实力的“反派”。

本来,从商业电影样板戏角度,通天教主“类冥王哈迪斯”的扮相,是没问题的。

因为直观:一看就是很厉害的坏人。

关键问题来了。

当我们去了解一下传说中的通天教主和他身后的截教。

就会发现,这个造型,显然冒犯了很多观众的固有印象。

换言之,

你对《封神》神话越熟悉,对通天教主越了解,就会对影片中的这个造型越反感。

本来,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一样,扮演者都是陈坤。

电影最牛的两个法师,出自同一个演员。

正邪一体两面,细想,还有点意思。

可导演乌尔善显然低估了中国电影院的国情。

对传统文化,对固有传说人物,我们有着很固执的“保守”。

比如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拍孙悟空谈恋爱?

最开始,也是饱受批评,票房惨淡。

只是刘镇伟和周星驰对孙悟空的“修改”,属于正向添加,赋予了角色更多个性。

因此后来才在互联网发酵下,《大话西游》又逐渐成为一部神片。

这版孙悟空也变成一个极具辨识度,被高度认可的版本。

《封神2》对通天教主的修改,显然属于改过了头,而且是绝对的负面添加。

观众感到冒犯,进而吐槽,也就不足为奇。

《封神2》口碑票房均不如预期。

上面这4宗罪,究竟谁来背锅?

导演乌尔善,肯定该领这个罚。

作为最高创作者,他明显不如隔壁陈思诚那么懂观众。

在一些理念上,如张麻子所言,步子迈得太急太大,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但《封神2》除了这些槽点,也绝非网上所传的烂片。

平心而论,《封神2》甚至是这个春节档,制作层面态度最端正的电影之一。

论光影和画面,它是用真正电影视听语言拍出的电影。

换言之,从专业角度看《封神2》下的幕后功夫,是同档期真人电影中最多最狠,也是态度最认真的。

豆瓣6.0的评分,明显偏低。

且很多评价已经偏离了电影本身。

值得一说,这样的观影评价,似乎正成为当代豆瓣用户的常态。

在另一部低分电影《诺斯费拉图》的词条下,有条留言是这么吐槽这种现象的:

“挑剧情漏洞',谈性别议题,解构一切,恨不得把一部电影变成论文素材。而纯粹的光影美学和对时光的雕刻,似乎不过是'不够深刻'的代名词。”

某种程度代表了另一种声音。

视角不同,结论不同。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低分,虽不是电影质量绝对的一面,但也代表了足够多观众的态度。

在《封神2》两极分化的评价中。

打一星的说四星的是水军。

四星的吐槽一星的是“黑子”。

究竟谁对?

可能,真相是《封神2》有值得四星的地方,也有一星的槽点,只是彼此都相互忽视罢了。

拍观众喜欢的电影,拍真正的电影。

看来,中国电影人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文/范西里

来源:红猪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