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份政治”瓦解“身份认同”,从《射雕》看电影圈舆论手段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06:27 2

摘要:《射雕》在春节档的登陆,颇有侠之大者自带绝世武功的沉稳之姿。如同九阴真经这般的武功秘籍,在武侠小说里都是一亮相就把江湖搅得腥风血雨的存在。《射雕》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今年热度最高,集火最猛,攻防最激烈的一部电影,多少带了点江湖玄学。

《射雕》在春节档的登陆,颇有侠之大者自带绝世武功的沉稳之姿。如同九阴真经这般的武功秘籍,在武侠小说里都是一亮相就把江湖搅得腥风血雨的存在。《射雕》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今年热度最高,集火最猛,攻防最激烈的一部电影,多少带了点江湖玄学。

这版《射雕》截取了金庸原著中的最后几章,作为内容改编创作的基础。一向喜欢魔改的徐克这次却十分克制,除了华筝的反差人设令人惊喜外,他对于射雕承载的精神内核,更是把握甚至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版的《射雕》主题,徐克不仅借郭靖在中原和草原的穿梭,暗指“身份认同”的命题抉择,更通过与大汉的对话,表达了他自《蜀山传》起就有的初衷信念:“天下大同”。

在电影的最后,徐克围绕着欧阳锋、大汉、郭靖三个男人,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三个国家,道出了对“侠之大者”的看法。真英雄不是执念于江湖第一而走火入魔的欧阳锋,也不是执念于一统江山而野心膨胀的大汗,真英雄在乎的永远不是自己的殊荣而是弱者的安危,需要的是能对天下苍生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和以武止戈谋求和平的能力认知。

这种高维度的精神诉求,显然与当下充斥的“复仇反转爽剧”,试图干翻全世界,只因他人负我的那种“燃”法,格格不入。也不外乎有个别人士在观影后问出了一系列诸如“为何郭靖要背叛蒙古”“为何大宋不能借道”等天真问题了。

不仅如此,在全球分裂仇恨不断被人为加速发展的今日,一部宣扬“天下大同”的电影似乎颇为碍眼。精通传播学的人早就制订好了一系列策略,既然你想讲“身份认同”,那我就拿玩得最溜的“身份政治”和你对冲。

何谓“身份政治”?

这是西方政治里惯用的手段之一,简言之就是给你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通过简单粗暴地异化某类人群的共同属性,通过污蔑化这些标签的方式,占据道德高地,达到集中批判,形成对立撕扯的目的。比如最常见的肤色种族标签,性别和性取向标签,不同的党派标签等等,都是西方世界屡见不鲜的案例。

文体泛娱领域都是重灾区

而在中国,以上这类标签在长期稳固的文化教育下,并没有形成可以栖息的土壤。但如果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上下手,就可以很容易地划分出各种各样以“关注”为基础的圈子,形成所谓的“饭圈文化”,用“粉丝”这一标签达成异化人群的目的。

于是在针对《射雕》的各种评论中,除了能看到纯粹就电影谈论感想的文字外,更多的是一堆又一堆莫名其妙的“粉丝定罪论”。凡是中立或者夸奖射雕有可取之处的,一律用“身份政治”打为主演粉丝,仿佛这样就能降低这些言论的可信度。

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可少的配合招数,必定是得先将“主演粉丝”这一标签污名化。在有关射雕的影评下,随处可见各种牛头不对马嘴,列举“粉丝罪状”的嘲讽回复。或者将正向的观众反馈,调侃瓦解,令其成为同样不可信的“粉丝谎言”。这些行为的内在逻辑,不外乎想通过“身份政治”的游戏,锁死《射雕》的正面传播途径,让电影“天下大同”的理念,无法在更广阔的层面,通过影像这一媒介,散发其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不请自来的负面恶意,自然也会激发认同电影理念的观影群体,两拨人群不可避免的陷入争辩,让“身份认同”的命题在过程中被不自觉地消解,不仅没能促成团结,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分裂,与创作者的初衷越发背道而驰。

回顾最近几年,《射雕》并非电影圈的第一个舆论牺牲品。从《我本是高山》《逆行人生》到《红楼梦》《749》,一部接一部,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抓小放大无限上升。互联网最善于寻找能挑拨大众情绪的热点,然后通过矩阵实施对异己者们的精准爆破。他们既是营造电影业萧条的幕后推手,也是孜孜不倦制造电影“爆款”的高手。

归根结底,无非是想笼络圈层,独享利益。如果进一步深挖,还有可能存在意识形态上的特意甄选。被痛下杀手的“异己者”,其实大多有着较好的立意和一定的使命,却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被扭曲主题的舆论风暴中。一部电影的命运,以前掌握在观众手中,如今却早已不知不觉地易了主,从toC到toB了。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真的无解呢?从众多电影主创被打压得毫无还手之力,就可以看出这种舆论把控,即便天天清朗也无法完全消除。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参与一下“爱国生意”,将自己打扮成国家宣传的重要力量。身为独立的个体,保持清醒和警惕,加强能辨识和绕开被炮制舆论的能力,不做沉默的螺旋,只管发出自己正面的声音。不管有多微不足道,也是肃清风气的一丝光亮。

来源:影视讲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