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的原型可追溯到印度佛教的护法神那罗延(也称那咤),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在道教典籍中,他被设定为太乙真人的徒弟,成为“三坛海会大神”。传统故事中,哪吒因打死东海龙太子敖丙自刎谢罪,后被莲花重塑肉身。
今年春节,《哪吒2》书写了国产电影的辉煌,不仅在票房上创了记录,也在很多方面创造了辉煌。
《哪吒2》的爆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故事吸引人,特效令人震撼,还得益于角色的打造。可以说,其中的5大角色功不可没。
在这里,我们解析一下他们的原型,有利于对电影的进一步理解。
NO.1哪吒:从印度护法神到中国叛逆少年
哪吒的原型可追溯到印度佛教的护法神那罗延(也称那咤),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在道教典籍中,他被设定为太乙真人的徒弟,成为“三坛海会大神”。传统故事中,哪吒因打死东海龙太子敖丙自刎谢罪,后被莲花重塑肉身。
《哪吒2》延续了《哪吒1》的魔童设定,但更强调其反抗命运的精神内核。电影中他保留丸子头、黑眼圈混世魔王的外表,但内心渴望被认可。这一形象融合了印度神话的原始设定与中国民间对“叛逆英雄”的想象。
NO.2敖丙:灵珠转世与龙族救赎
敖丙的原型是《封神演义》中的东海龙宫三太子,传统故事里他被哪吒抽筋而死,后被封为华盖星。但在《哪吒2》中,他成为灵珠转世,与哪吒形成“善恶双生”的关系。
电影赋予他更复杂的背景:龙族因妖族身份被天庭镇压,敖丙背负全族“上岸成仙”的希望,身穿万龙甲象征家族枷锁。他的温润性格与哪吒的暴烈形成对比,体现“被规训的优等生”困境。这一改编既保留了传统龙族设定,又加入现代社会对“原生家庭压力”的隐喻。
NO.3.太乙真人:从懒散神仙到护徒导师
太乙真人在道教典籍中是昆仑十二金仙之一,以法宝众多著称。传统故事里他性格散漫,但在《哪吒2》中升级为责任担当者。电影保留了他的川普口音和幽默感(如与土拨鼠互动),同时强化其“护犊”属性——不惜损耗修为保住哪吒与敖丙的魂魄。
这一形象融合了民间对“憨厚师父”的喜爱,也借鉴了现代教育中“包容型导师”的特质,与传统道教神仙的威严形象形成反差。
NO.4无量仙翁:原创反派与宗门悲剧
无量仙翁是《哪吒2》的全新角色,没有直接神话原型。作为阐教大师兄,他试图通过剿灭龙族、炼妖炼丹振兴宗门,却因急功近利众叛亲离。
这一角色影射了职场权力斗争:看似为集体利益,实则为私欲不择手段。他的失败源于忽视传承(只重用捕妖队等“速成人才”)、错待盟友(逼反申公豹与龙族),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其复杂性格填补了传统神话中“体制内反派”的空白。
NO.5.东海龙王:故宫龙纹与父权象征
东海龙王敖广在神话中是司雨之神,掌管东海。《哪吒2》对其形象进行大胆革新:人形状态下身着金甲,面部参考故宫龙纹,下颌结构模仿蜥蜴以增强真实感。
电影中他是敖丙之父,代表传统父权对子女的“控制欲”——拔鳞铸甲、逼迫儿子完成家族使命。这一设计既保留龙族的威严,又通过父子相似色调的面部刻画,强化血缘羁绊的沉重感。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哪吒2》的角色设计深挖传统神话内核,同时注入现代价值观:哪吒的反抗精神、敖丙的身份焦虑、太乙的包容教育、无量仙翁的体制僵化、龙王的家族枷锁,共同构建了一部关于“打破偏见”的东方奇幻史诗。
来源:丛林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