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哪吒之魔童闹海》:思穷而偏,心核不正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20:04 2

摘要:因为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对《哪吒1》的印象是好的,虽然细节有点模糊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又创造了奇迹,由于条件不允许票房没有我的贡献,托网上资源的福,《哪吒2》比《好东西》看到的早了一些,看完的感受是有点复杂和困惑

影评|《哪吒之魔童闹海》:思穷而偏,心核不正

因为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对《哪吒1》的印象是好的,虽然细节有点模糊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又创造了奇迹,由于条件不允许票房没有我的贡献,托网上资源的福,《哪吒2》比《好东西》看到的早了一些,看完的感受是有点复杂和困惑的。

好像编故事到了今天,不来点儿出其不意的大反转就没意思、过不了关了似的,也不管是否合适,就硬来反转。在原著和一直以来的翻拍中固定的反派人物申公豹,却成了被无量仙翁逼迫无奈做脏事的白手套,不禁令人大跌眼镜。而一向慈眉善目老寿星的形象南极仙翁—--在这里叫无量仙翁—--却成了不择手段、残忍嗜杀的大反派树藤精,着实令人感到不适。

大约是为了突出审美的趋势?电子游戏的感觉?与国际接轨?魔界的设置和形象都很突兀。陈塘关如此不堪一击,哪经得起既是魔界、又是龙族的轮番轰炸?百姓如草芥,编导并不真正关心。

本来印象中的四海龙王都是男性,该片中的阴毒损坏的西海龙王却被单独处理成了女性,“歹毒不过妇人心”吗?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吗?这是一种性别歧视吗?硬改性别的必要性在哪里?

所谓“阐教”的原型就是道教吧,怕出问题,就起了这个怪名字,“阐释”吗?和佛教有关吗?当然这不是电影的问题,《封神演义》这样起名有点奇怪。

成千上万的众阐教弟子,在画面中,尤如蝗虫一般,完全无脑,竟无一人觉醒,鹤鹿两位修行最高者,也无一点异议,完全是扁平化的工具。天地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比无量仙翁大一级或至高的神竟然全无知晓,实在匪夷所思。

丹炉成了火锅或干锅,烧烤熟了的章鱼须、鲨鱼翅,然后他们竟然就自己吃了?编导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幽默?!这是拟人啊,让人联想到的是纳粹焚烧犹太人的罪行,无比的残忍!令人非常的不适,对于孩子也有着不良的引导。而主角之一的哪吒妈妈就这样被炼成了丹?就回不来了?也没有再交代?!对生命的儿戏态度实在要对主创提出深深的质疑!

实际上,故事的内核还是“翻案”、“更名”的路子,而正邪之变、神仙妖魔之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已经在武侠之中咀嚼稀烂,比如《笑傲江湖》、《白发魔女》、《鹿鼎记》等等。从这个角度上看,并没有什么创新。

哪吒在丹炉中因祸得福的逻辑和孙悟空炼出火眼金睛如出一辙。东海龙王又不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不过是下界地方小神,在这里法力也太大了吧?定海神针金箍棒打破了阐教镇教之宝炼丹炉,作用也太大了吧?西海龙王的一片指甲就可以撕裂空间,这在很多动漫中都用过,没新意也不合逻辑,关键是作用也太大了吧?

总体给人一种印象:很多的关键情节推动,都是靠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误会造成的,一次还行,如果几乎全都这样,那就单调、做作、气闷了。

而引起共鸣的部分,大概是迎合了长期经济不景气时,普遍存在的一种逆反心理,给发泄一个出口罢了。

在最关键的价值观层面,电影哪吒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至少是有些混乱、有失偏颇的。

《哪吒之魔童闹海》抵消掉很多对《哪吒1》的好印象,得到如此高的票房,实在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如果说春节档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需要进影院怎么也得选一部的话,这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结果,着实令人尴尬。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