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到底要失望多少次,才能决定转身离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19:17 1

摘要:春节是许多人一家团聚的时刻,但是有那么一个人选择离开家庭,并且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和赞许。那就是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54岁开启自驾游的苏敏。

春节是许多人一家团聚的时刻,但是有那么一个人选择离开家庭,并且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和赞许。那就是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54岁开启自驾游的苏敏。

在今年春节前夕,她支付给丈夫18万“补偿”,从而获得了离婚证,从这段不堪的关系中彻底“出走”。

2020年秋天,疾病肆虐之下,在郑州活了大半辈子的苏敏却选择“出走”,冒着在外被疾病感染的风险,也不愿待在家里继续“伺候”丈夫、女儿女婿外孙一家。随后,她的故事在全网引发热议、争议。

根据她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于2024年上映,成为《好东西》之外年度女性主义话题第二高分作品。

我个人认为,比起《好东西》,可能《出走的决心》所展现的生活和传递的精神意义,更符合更多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可惜的是,因为是女性视角的作品,所以很容易被另一个性别受众忽略、误解,因此电影票房并不算高,算是一大憾事。

其实,无论性别,要破解当下许多人的生活困境,可能都需要有这样“出走的决心”。以下是我对此片撰写的心理视角解读,希冀大家能通过本片,或者通过苏敏的故事,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一些出走困境、重获新生的勇气。

人活在世界上,会遭遇许多苦难,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困境。但是,总有一些力量,会推动我们去直面这些困境:

一是基本的安全感,即知道自己是受人保护的。

二是基本的爱,即知道自己是被人关心理解的。

三是基本的价值感,即知道自己是被人认可的,可以追求自己的空间。

拥有以上三点,一个人即便遭遇困难,也可以迎难而上,也不会觉得这种困苦是无以承受的。或者说,因为有这三点存在,生活才变得意义,生命才更有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里拥有这三点,又何须“出走”?

然而,生活的残酷就在于,往往这三点是得不到满足的。

《出走的决心》中那个以苏敏为原型的李红,她出走之前的人生,便是这样:

丈夫不管家事,女儿生了孩子,养育的责任也全部交给了她,她是家庭的保护者了,但是谁来保护她呢?

丈夫不仅不管事,还对她挑挑拣拣。姜武饰演的丈夫有一个经典动作,每次和妻子李红开启对话,都是敲击一下玻璃窗,有时候甚至就是用这个敲击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非常不尊重人的。

对她在家庭中的贡献,也不予认可,认为赚钱养家的是自己,而做这些事,是女人应该做的,老太带娃也是应该的。女儿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也默认,母亲就是要牺牲自己,把自己摆在更高位置。

这是李红的现状。那么,李红的原生家庭呢?

李红要继续上大学,但是家里考虑是让弟弟继续读书,姐姐早点出来赚钱养家,于是,父亲商量都没有商量,就给她办理了辍学。

对她也不尊重、不认可,其实就是不爱。

试问,一个人总是活在这样一个不被人尊重、不被人认可,也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出走”呢?或者说,“逃离”呢?

这样的环境,真的没有半点值得留恋的。

值得一提的是,苏敏的困境,可能是当下许多女性,特别是“姥姥”式人物的缩影。电影中,苏敏的许多中学同学,也存在类似的困境。

而电影之外,广大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许多女性,都面临这种环境。去年泰国高分电影《姥姥的外孙》,其实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看待。

还有一点,这不单是女性独有的困境,男性也会陷在这种困境之中:

这是对一个人情感需求、个人价值的漠视,对一个人自愿服从、自愿奴役的强制。

只要你在生活中,工作中,家庭中,强烈感受到了上述三大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即无安全感、无价值感、无被爱感,那么你就陷入了困境。

去思考如何“逃离”,如何“出走”,就是当下的一个选择。

然而,出走是需要决心的,因为大部分人,如电影中的李红,在绝大多数时间,可能没有意识到还有出走的可能,小部分时间会去想想出走,但不会最终迈出那一步。

明明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明明情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为何“出走”那么难?

这里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情感依赖的路径。

这里有引用两个心理学名词来解释:

其一是创伤性联结,即trauma bond,指的是在一种虐待关系中,受害者因为长期陷入这种关系,反而对这种虐待关系形成了依赖,进而无法离开。

其二是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当一个人反复经历一种无法逃脱的痛苦,可能会变得被动,不再尝试离开。

李红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中,她努力通过婚姻,试图早点离开这样的环境。不幸的是,婚姻生活并不是她的解药,而是对过去的重复,是从一个魔鬼手中逃走,又被另一个魔鬼抓住。


二是最现实的物质因素。

李红从小不被重视,所以没有好的学历,中年下岗,又没有稳定的工作,在经济上被丈夫卡住。

她表达要出去看看的愿望,丈夫马上就用钱来怼她:你连油钱都付不起!

在心理助人工作中,有时候会更加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忽视物质因素的重要性。其实,物质因素是在情感和心理障碍得到一定缓释之后,最为急迫和基础性的要件。

三是出走后的生活重心转移

生活不是一本书,读完这本,就能拿起另一本重新开始,特别是曾经付出过那么多的人和事。

这里不仅有大量的沉没成本需要割舍和消化,还有对开启新生活的迷茫。

有时候并不是不知道现在不好,而是更害怕未知,害怕往前走会得到什么。

特别是长期处于糟糕环境中的人,往往也是被社会孤立的人,他们并没有多少可靠的社会支持,缺乏这种支持的情况下,一个人很难往前迈出一步。

如李红,想要离开一段关系,她也求助了原生家庭,求助了高中同学,求助过自己的女儿,但是都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扯后腿。


四是还心存幻想

人是会自我合理化的,如:我再忍一忍,这件事就会有转机的;我再忍一忍,他就会变的。

这也是维持内心平衡的一种方式。

李红曾几何时也是这么劝慰自己的:

在原生家庭的时候,想着结婚就好了。

结婚后,想着有孩子了就好了。

有孩子了,想着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孩子长大了,想着等孩子成家了就好了。

孩子成家也有孩子了,想着等孩子进幼儿园就好了……

其实,只要自我欺骗,还能继续骗下去。

可是,终究是黄粱一梦。

可见,出走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么,怎样才能突破重围?

李红的出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我们启发:

首先,是“术”的准备:

离开是需要技能,需要金钱准备的,这是“物质基础”:

李红去讨要本该属于她的金钱,去购置了车,去学了驾照,这是她能够“出走”的硬条件。如果只是停留在梦想层面,那么永远不可能有离开的机会。

对想要摆脱痛苦困境的你来说,也需要有这样的准备:为了能够“出走”,你需要有自己的本钱。


其次,是积累足够的失望

人只有还有期待,还有留恋,那么“出走”大概只是一种威胁手段而已。甚至,抑郁,都可能是迫使对方改变的一种表达。

电影中,李红陷入了抑郁,但是她并不是在抑郁的当口下决心离开的。我理解导演做这样的安排,就是意识到现实中,许多陷入类似困境的人,多少在潜意识层面有用生病作为“沟通手段”的情况。

然而,和现实情况类似的是,这样的“沟通手段”可能会换来片刻安宁,局部重视,但是不久之后,便会故态复萌,恢复如初。


电影中,李红抑郁吃药后,丈夫和家人是消停了一阵,她的情况也有好转,但是不久之后,便又恢复了原来的家庭模式。

因为核心问题,即不重视、不认可、不爱,并没有真正改变。

所以,当她积累到足够多的失望之后,才意识到事情没有回转余地,那么也不用留恋原地,毅然决然地出走了。

再次,是不要选定目的地,关键是要走起。

很多人困在原地,是因为总想着出走后要到哪里去,为了这个目的地是何方犹疑不决,最后消磨了出走的决心。

其实,出走这种事,往往是临时起意,是需要一些冲动的,不能过于深思熟虑,也不太会有万无一失的保险方案。

关键是要“走出去”,目的地有时候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路上寻觅、体验、比较,然后确定的。

李红便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实在受不了家人的无视,特别是女儿对自己的无视,然后毅然决然地出走,由此开启了新的人生。她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哪里,但是她很清楚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她:这次必须要走出去了,不能等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我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大家去指责《出走的决心》中貌似是反派的丈夫,或者也做的不够好的女儿、女婿。

事实上,互联网上大多数关于女性主义电影,包括《出走的决心》的讨论,往往流于两性争吵,恰恰是大家都困在这种“谁对谁不够好,所以……”的模式之中,好像仅仅是个体之间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个体之间的问题也是受制于这个系统的结果。

是什么系统性问题呢?

我认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生活安排,是不为人格独立、家庭幸福考虑的,恰恰相反,催生了对彼此的过度索取和依赖,进而引发家庭的各种矛盾。

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北欧向左,美国向右》。作者是芬兰人,后来因为结婚移居美国。因为这个原因,她比较了在两个国家生活的各种差异。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指出的“爱的北欧理念”,可谓耳目一新:

不认为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组建家庭,才能让个体的生活变得幸福。

而个体之间,也不需要因为建立各种义务、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产生亏欠感、牺牲感。

反而是,一个人能实现个体独立,从而才有幸福的家庭,从而才有幸福的工作状态、经济状态、生活状态,进而才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国度。

而这一理念,在北欧的社会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而美国,作为书中被批判的例子,其实也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社会建立的基础恰恰是相反的:

我们做什么都是要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很难脱离家庭独存(社会中各种小集体也是如此,而且热衷于此)。

在《出走的决心》中涉及的家庭照料等方面的依赖程度,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很难想象,还有另一种社会建构的可能,以下这些,都不需要仰赖家庭作为支援,从而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松弛,本来就不需要,也就无所谓“出走”:

受教育权、医保、育儿、产假、赡养……

这些生而为人的基本要素,我们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援、索取,进而亏欠、埋怨、憎恨……


因此,也就有了一生的利益和情感捆绑,也就有了出走和逃离的心。

势必就会有李红,也会有李红丈夫、李红女儿……

作为个体,他们对李红造成了伤害,但伤害的基础,恰恰是系统性问题导致的。

从这个层面看,他们也是系统性问题的产物,也是系统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也被困在这个剧本里了。

李红是出走了,但是有更多人停留在原地。

希冀有更多人,在经历了那么多次失望之后,可以选择转身离开,毕竟在系统性问题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出走”看起来是最可行的办法。

更希冀的是,无论是停留在原地,还是决定出走,都能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也不是男人和女人的问题。毕竟,比起被迫出走另一个地方,更好解决方案是让整个环境好起来。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