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形象:李靖夫妇的无条件接纳,东海龙王的殷切期望,申正道的严厉管教。这些父母虽然教育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孩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只字不提教育,处处彰显教育本质。
电影用魔幻的外衣,包裹了一个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寓言,将家庭教育、社会期待与个人成长等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教育启示录。
片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形象:李靖夫妇的无条件接纳,东海龙王的殷切期望,申正道的严厉管教。这些父母虽然教育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孩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哪吒的成长轨迹,展现了接纳与引导的教育艺术。
作为“魔丸”转世,哪吒本应成为祸害人间的恶魔,但在李靖夫妇的呵护教导下,他逐渐学会了爱与责任。这种转变不是通过强制和压制实现的,而是通过理解和引导完成的。
反观现代社会,很多家长习惯于用“好孩子”“坏孩子”的二元对立来定义下一代。哪吒的“魔丸”身份,恰如现代社会给问题儿童贴上的负面标签。李靖夫妇明知哪吒是“魔丸”转世,却依然选择用爱去感化他。他们不给孩子贴标签,不强制改变,通过正面管教让“魔”生发出大爱和正义。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千古热议话题。作为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始终相信哪吒的本质是好的,他们用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帮助哪吒挣脱了社会评价的枷锁。这种接纳不是盲目溺爱,而是基于对孩子的深刻理解和信任,给予孩子充分的包容和支持,哪吒逐渐找到了自我价值。
李靖夫妇的选择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矫正,而在于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串未被破译的密码,蕴藏着独特的生命图谱。哪吒最终能够成为英雄,不是因为改变了他“魔丸”的本质,而是他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他人。这种转变,正是教育最理想的结果:不是抹杀个性,而是引导个性向善。
哪吒在误解中学会责任与担当,敖丙在压抑中寻找自我。东海龙王对敖丙的期望,折射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他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为儿子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爱虽然深沉,却可能成为禁锢孩子成长的枷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今天依然盛行,许多家长习惯于用成绩、才艺等外在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价值,却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去年上映的电影《抓娃娃》让人对“挫折教育”“制造苦难”产生思考,而《哪吒2》则告诉世人,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制造困难,而是当孩子面对外界质疑时,引导他们建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培养抗挫修复力。电影通过这两个角色的成长,向我们展示了挫折教育的真谛。李靖夫妇在教育哪吒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信任而不放任,给予孩子试错的空间,让孩子在跌倒中学会站立。我们亦很高兴地看到,电影结尾,龙王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得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龙王的教育观已经和李靖夫妇同频。
电影的最后,哪吒已经看清神、人、魔、妖只是世人定义出来的概念,当哪吒喊出“去他个鸟命”,完成的是从被定义者到自我定义者的蜕变。是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标准化的产品。于每位现代父母而言,警惕功利化教育陷阱,比起成绩和才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责任感,以及自食其力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从来不是上下级关系,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才能让教育发挥1+1>2的效果。孩子犹如一面镜子,让父母看见来时的路,李靖夫妇、龙王都在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的同时,构建了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这也告诉我们,双向修行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申公豹弟弟这一角色的出现,展现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对一个孩子所产生的榜样作用。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极具代表性。他以哥哥为榜样,日常想着、念着、期盼着,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哥哥一样厉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刻意的说教更有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他们要求孩子做到这样那样,自己却做不到。殊不知,孩子最擅长的不是听父母说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什么。
从《哪吒1》到《哪吒2》,导演、编剧饺子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含金量最高的中国导演”的蜕变,他的成长也是在妈妈的包容和支持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电影内外的故事,教会我们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爱与信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气。当父母能够以陪伴者的姿态,与孩子共同面对成长的风暴时,教育的魔法便会自然发生。
记者:任晓斐 编辑:徐敏 校对:杨荷放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