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特效垃圾是被老外坑了?收起狭隘的有色眼镜吧!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18:12 1

摘要:近期,《哪吒 2》凭借精彩故事与惊艳视效收获赞誉,票房一路走高甚至要冲击中国影史第一了,而《封神 2》中殷郊法相特效却遭到群嘲,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对电影特效制作主体的热烈讨论。

近期,《哪吒 2》凭借精彩故事与惊艳视效收获赞誉,票房一路走高甚至要冲击中国影史第一了,而《封神 2》中殷郊法相特效却遭到群嘲,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对电影特效制作主体的热烈讨论。

有人声称殷郊法相的特效出自外国公司之手,甚至传言《哪吒 2》最初也是交由老外制作,幸得饺子导演及时更换为国内动画制作公司,才力挽狂澜,营造出一种 “中国特效 / 动画公司不骗中国电影” 的舆论氛围。

然而,这种观点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对电影工业深刻的误解与偏见。

一些营销号轻易地将国际协作简单归结为 “老外不靠谱”,这种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片面判断,实则危害极大。它不仅违背了电影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对中国特效产业迈向全球化进程的严重阻碍。以国产军事大片为例,背后往往有着多国特效公司的深度参与。

像韩国的 Digital Idea,就频繁现身于国产大片的特效制作团队中。据总监制黄建新透露,一部国产大片的特效制作,可能会吸引全球 80 多家特效公司参与,各公司依据自身优势,负责数量不等的镜头制作,从几十到几百个镜头都有,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正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全球协作的土壤之中。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邀请了日本电影服装大师和田惠美担任摄影顾问,和田惠美的加入,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东方美学视角,从服装到场景的设计,都充满了细腻的东方韵味,让影片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0 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与韩国特效公司 Macrograph 合作,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团队系统地掌握了地震场景的流体模拟技术,这不仅为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地震场面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好莱坞制片人阿诺德・科派尔森曾深刻指出:“电影工业的 DNA 里就写着全球化。” 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2019 年全球票房排名前 100 的影片中,高达 87% 的影片涉及跨国协作。即便是向来强调本土化的印度宝莱坞,其旗下的 Prime Focus、Red Chillies 等特效公司,也长期与欧美团队保持着紧密的技术共享,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自身制作水平。

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的国际协作更是迈向了新的高度。以《长津湖》系列为例,该系列影片动用了来自韩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 80 多个特效团队。

其中,韩国的 Digital Idea 负责的战场粒子系统,将烟雾粉尘等物理运动的精度提升至顶尖水平,使得影片中战争场面的烟火效果、爆炸冲击等细节栩栩如生,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在《流浪地球 2》的制作过程中,剧组采用了大量国际先进的摄影设备。

例如,马克罗伯茨运动控制公司(MRMC)设计的亚洲首台 Titan 运动控制机械臂,能够实现高精度的镜头运动控制,为拍摄复杂的科幻场景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有全世界顶级的潜水摄影装备,满足了影片中水下场景的拍摄需求;

数量巨大的灯光器材,为打造逼真的光影效果奠定了基础。此外,维塔工作室不仅参与了《流浪地球 1》中机械外骨骼道具的制造,还在《流浪地球 2》中承担了大气潜水服道具的制作任务,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为影片中的科幻元素增添了更多真实感。这种深度的国际协作,催生出了独特的 “技术双循环” 模式:

一方面,国内特效 / 动画公司积极承接漫威、Netflix 等国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的订单,如原力动画参与《爱死机》第三季的制作,年均创汇接近 10 亿美元,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让中国特效团队在国际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海外特效 / 动画团队参与国产电影制作,为国内特效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国内特效技术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不算动画行业,2022 年中国视觉效果(VFX)市场规模达到 98.51 亿元,较 2015 年的 33.5 亿元增长了近三倍,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国际协作对国内特效市场的积极推动作用。

电影特效的复杂程度,早已超出了单一公司的承载能力。以电影《阿凡达》为例,其视觉特效由全球 14 个国家的 48 家公司共同完成,这些公司凭借各自在不同领域的技术专长,如生物建模、场景渲染、动作捕捉等,共同打造出了潘多拉星球这一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

《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等震撼场景,由国内 MORE VFX 主导,全球至少 67 个视效团队参与分包制作。这种基于各公司技术特长的分工协作,并非是能力不足的体现,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制作效率和更优质的视觉效果。

再看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了满足电影对视觉效果的高要求,主创团队找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洲、印度、中国的 8 家公司共同合作制作。这些公司在神话生物设计、古代建筑复原、特效合成等方面各展所长,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封神世界。

中国特效公司虽然在全球产业链中已经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如原力动画参与制作《爱死机》第三季,Base FX 为《星球大战》系列制作特效,充分证明了中国团队的技术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持续精进仍然离不开国际协作。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 “山河社稷图” 的水墨特效,正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灵感的基础上,与好莱坞粒子系统技术相融合而实现的创新,这种跨文化、跨技术的融合,为影片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视觉风格。

从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封闭必然导致技术停滞,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苏联曾经建立起完全自主的电影工业体系,在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未能及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导致全面落后于国际电影工业发展的步伐。

反观韩国电影,通过与好莱坞的深度合作,在电影《雪国列车》《编号 17》等作品中,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突破。在《雪国列车》中,韩国团队与好莱坞特效团队合作,将独特的社会寓意与震撼的视觉特效相结合,打造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电影,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得到了国际认可,在特效技术的运用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电影特效从业人员中,有大量人士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他们就像技术传播的毛细血管,将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内,促进了国内特效技术的发展。而产业保护主义则会无情地摧毁这种优势。

2018 年,印度对海外特效服务加征 18% 关税后,其特效产业年增长率从 14% 暴跌至 3.2%,这一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产业保护主义对特效产业发展的严重负面影响。

站在中国电影工业化 2.0 时代的门槛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电影艺术的终极魅力就在于突破边界,这既包括技术边界,也涵盖文化边界。

用民族主义情绪筑起高墙,无疑是作茧自缚,只会让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陷入技术内卷的困境。正如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展现的那样,最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永远诞生于不同文明智慧的碰撞与交融。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定与全球电影工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唯有打破狭隘认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国际协作,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才能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属于中国电影的辉煌篇章。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