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郊法相”“雷震子”引争议?《封神》系列电影特效得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12:12 1

摘要:备受瞩目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征战”蛇年春节档,相比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低开高走,显得从容许多。与其他同档期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基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神话打造的电影IP ,相比于讨论剧情,观众似乎更加关注第一部略显粗糙

备受瞩目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征战”蛇年春节档,相比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低开高走,显得从容许多。与其他同档期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基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神话打造的电影IP ,相比于讨论剧情,观众似乎更加关注第一部略显粗糙的特效,是否有所改善和升级。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特效大片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导演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系列以打造像《指环王》那样的电影为目标,自立项以来就被誉为是中国魔幻电影的里程碑。而从已经上映的两部电影,的确能够看到在工业化制片流程、特效技术等方面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也成为当下极具讨论价值的特效大片样本。我们不妨以此探究中国特效大片现阶段发展得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制片流程为特效大片保驾护航

《封神》系列电影能够在上映后引发广泛的热议,一方面源自于上映后“自来水”观众对于影片多维度的解读与二度创作,而另一方面与其创作之初的“工业化制片”思路紧密相关。其主要体现在规模化整体制片流程、专业化团队协作以及国际化合作等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制片模式和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规模化制片方式通过多部电影的连续制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分散。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电影项目的成功率,降低制作成本。《封神》系列电影三集进行集中拍摄,分阶段进行后期制作和投放上映。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部创造营销环境和口碑,也为后几部的后期制作和根据市场反馈的修改争取了时间和可能。

《封神》系列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撑和专业化的团队协作。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制作和特效人才的培养,从基础国际代加工、院校科班教学到国际合资电影创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国际接轨,为特效大片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中国的影视制作团队一般实行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式,与好莱坞的分工体系有所不同。《封神》系列电影的制作团队涵盖了导演、编剧、美术、摄影、特效师、演员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之间的协作,保证了电影在各个方面的专业性和高质量。不同于以往一般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再进行特效制作,导演乌尔善及其制作团队与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著名好莱坞特效电影导演一样,在创作之初就具备特效思维,对于不同的场景提前确定制作方案:确定哪些实拍、哪些采用特效、哪些虚实结合,这样即保证了制作流程的顺利进行,也打通了前后期合作,使视觉效果的实现更具整体性及稳定性保障。

《封神》系列电影在制片过程中,寻求多方面的国际化合作,据说整个创作团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提升了电影的技术水平,也拓宽了电影的市场空间,也为中国的电影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除了聘请好莱坞知名的特效指导,更与《卧虎藏龙》的艺术指导、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设计和最佳服装设计的艺术家叶锦添的合作,为这部中国神话增加了许多原创性的设计,兼具中国传统和艺术创新,可以让观众抛开对神话故事的刻板印象,也能吸引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对中国的神话感兴趣。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得中国电影制作团队有机会参与大片,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

《封神》系列使用多元化制作方式,辅助叙事的真实展开。摄制组在多个博物馆寻找商朝文物和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元素,美术组根据史实的造型风格和符纹样式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建筑宫殿、角色造型、模型道具等,这些设计能让中国观众指涉到真实且有奢华感的“文化记忆”;除了“鹿台”等大规模场景采用三维制作外景,多数有人演出的场景等均采用实景实拍辅以特效气氛或背景:大规模棚内实景加抠像背景合成,即保证了摄影、灯光的可控和稳定,也提供给演员表演足够的临场感,同时为延伸场景、合成特殊气氛等后期制作的顺利提供了保障。

如何借国际化的特效手段实践中国特色美学

特效技术在特效大片的工业化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眼下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更关注视觉效果带来的沉浸感。《封神》系列电影在特效制作上采用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电影创造奇观场景、使其画面效果更加震撼和逼真。如“姜子牙返老还童”“申公豹断头”“狐妖移魂”“杨戬遁术变幻”“哪吒甩混天绫”等角色及情境,这些中国玄幻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神话元素,可以通过CGI、抠像、合成、变形、变速等技术,不依赖蒙太奇而直接呈现其变化过程,其变化的真实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利用传统特效和数字特效结合的技术,可以使细节与大规模场面同时存在成为可能,也使得电影场景更加逼真、震撼。如《封神2》中“大战将至”以及“闻天师十绝阵”等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剧情,为观众描绘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战争。其中为了展示“魔家四将”,在描写其脸部和身体细节特征时,模仿符合中国审美的庙堂佛像形态和肌理质感进行传统特效化妆,配合特殊动态速率和重力震动等表现出其巨大威武。复杂战场一般采用前景人物用实拍、环境或背景用缩微模型或CGI制作、大规模部队用多层复制等特效加工方法,进行多层合成,多个连续镜头采用不同特效方法的组合,突出其奇观化的体型反差和真实的画面效果。

此外,《封神》系列电影的制作团队不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艺术和技术指导,还致力于挖掘中国特色特效技术和奇观场景。《封神》系列电影结合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武术设计、以及擅长写意描写的仙侠电影特色,结合威亚、绿幕等特技方法进行打斗动作和场景设计,充分挖掘出视觉化的镜头设计美感。如《封神1》中设计杨戬和哪吒破门而出时的场景,用运动摄影、实景实拍与威亚棚拍、绿幕合成等镜头结合,将两小将破门一飞冲天的飒爽英姿表现完美。为了战争场面更加宏大壮观,在《封神2》中,采用在大量的无人机航拍镜头的基础上进行特效加工的场景,“西岐美景”“朝歌城池”“大军对阵”等创造了在一个画面中展现移步易景、中国式大规模场景的美感。

特效创作应避免与观众感受产生“温差”

当然,在特效创作中,最重要的是遵循真实性、统一性的原则,正如科幻电影教父雷德利斯科特所说“无论怎么千变万化,最深层的内核都基于现实。”在实拍电影中插入CGI描摹的人形怪物对中国特效团队来说目前仍是挑战,一方面是中国式怪物的风格设计把握,另一方面是CGI人物真实度的实现。比如《封神1》中的雷震子的造型和动态具有一定考古还原度和概念创意,但其更接近好莱坞风格的怪物形象,不太符合中国观众对传统古代“兽人”的审美期待,再加上在合成光影和材质等细节的真实性上的缺陷,使其与影片整体东方风格产生了割裂感。但当《封神2》观众适应其造型以及后期精细加工后,其各种呈现就自然许多。《封神2》中有许多像“救殷郊被反噬”“质子团蛊毒尸变”等可圈可点的三维场面,但一般观众对“人脸”有更高的真实感期待,“殷郊法相”面部太接近“人”的造型,似乎缺乏法相威严,当其某些眼神等表情略僵硬就会显得突兀。

另外,特效合成时的比例把握也是真实感的关键,这个比例不仅是因为摄影机与被摄对象距离不同造成的大小关系或景深等透视变化,还包括饱和度、对比度,上下纵深,光照度及折射、反射等空气透视的比例真实度。如在大规模合成戏中,某些角色或场景,因三维缺乏质感细节,或者不协调的合成比例及影调关系会造成真实感的偏差,观众有时也会因感觉“怪怪的”而出戏。

总体来说,《封神》系列影片是一部充分挖掘目前国际领先的视觉技术潜力而制作的大规模特效电影,其培养的特效团队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优秀影视制作者,整体效果瑕不掩瑜,能够立足国际、且代表中国先进的特效大片制作水准。

《封神》系列电影作为中国特效大片的代表,其在制片、技术、市场方面的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发展的缩影。通过规模化制片、特效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等,《封神》系列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特效大片的整体水平,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如何用世界性的叙事语言、真实感的视觉效果,演绎承载国人深厚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的史诗神话。

希望中国电影制作团队可以发掘更多优秀的中国IP,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世界观构建上继续深入探索和传播,使不同文化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特效发展会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中国大片如果可以发挥中国特色,未来中国电影将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