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导杨德昌说过一句很妙的话:“自从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医疗、科技水平上升,人的寿命更长。
名导杨德昌说过一句很妙的话:“自从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医疗、科技水平上升,人的寿命更长。
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
但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告诉人们,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所呈现的世界去领略别人、别地的生活,这才是所谓的“活”得更久,用一辈子“活”出了三辈子。
1997年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
时至今日,电影早已经超越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成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模式甚至是道德伦理的形态。在今天,看电影是所有人的精神必需,无关年龄、性别、阶级、身份、文化、国籍和民族,和文学一样,电影注定所表达的某种特殊经验,而不可能是“普世价值”。
1995年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西方白人霸权依旧掌控着世界秩序,在时下,“好莱坞”几乎仍然是“电影”的代名词,这本身就不公平,也不合理,因为美式价值观和美国梦不足以概括整个世界丰富复杂的生活形态与文化价值。可是,把“好莱坞”与“电影工业”划等号,是没有问题的,流水线式的剧本写作、导演执导、摄影制片、演员演出、化妆服装,而且还能保持在一定水准,恐怕全世界只有好莱坞可以做到。
好莱坞电影公司
任何一个国家,要建立自己的电影工业,都不可能不向好莱坞取经。
香港电影曾经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粗略看了一下2024年的一些东西方佳作,用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化批评的东西分析分析。
先说说西方电影,西方电影最大的特性就是质量整体高世界平均水平一大截。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太久了,当惯了世界老大,富裕的日子也过腻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他们的电影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巧”,技巧要多好有多好,画面要多细有多细,思辨要多密有多密,可恰恰是故事和叙事不重要了,剧情要多无聊有多无聊,价值要多陈旧有陈旧,可是电影的细节就是丰富且多彩,技巧就是完美且灵活。
《某种物质》讲了一个颇为匪夷所思的故事,作为一部身体恐怖片,电影以人体的畸变作为恐怖效果来源,但更恐怖的是故事,用一种神秘的药剂,就可以“再生”一个新的自我,然而以旧的自我为食保持年轻。这个故事前后有大量穿帮与不解释的地方,但是电影通过价值输出完成了自救。
2024年美国电影《某种物质》
在《某种物质》中故事甚至只是服务于形式表达和理念输出的工具。目前来看西方电影仍然是主流的代表,可是观影门槛却越来越高,脱离群众越来越远,在流媒体的迅速冲击下,旧的电影行业分崩离析,老家伙们的确有些“拔剑四顾心茫然”,旧的一切都在解体,包括电影本身。
与此同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第三世界,却拍出了一部又一部故事性极佳的作品,用行话说就是“趣”,就像那中国古代的说书,话糙不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要精彩,讲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孙行者巧斗白骨精、林冲雪夜上梁山、黛玉焚稿断痴情,升斗小民可没兴趣听你的大道理,老道学又懒得听你瓦舍勾栏。
因而把道理放在故事里,是中国通俗小说叙事传统的魂儿,就讲究一个好玩,就是北京人说的“得有彩儿”。但不代表故事里的道理就是无趣的,恰恰相反,东方的文艺作品有很高的道德感,基本上每一个故事都要讲点道理,否则就会被历史和人民群众所淘汰,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前半生锦衣玉食、穷奢极欲,写的都是粘腻至极的情情爱爱、风花雪月,基本没有几首传世,而后半生经历国破家亡,写下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苦闷悲愤,反而流传千古。
可是如今现代化转型方兴未艾的中国,正处于半熟不熟夹生状态,连带着电影都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渐渐走向创新极度匮乏的境地,大量翻拍东南亚、印度甚至是中东非洲的电影,几乎成为一种思维惯性和惰性原则。
陈思诚电影《误杀》就是翻拍片
正好第三世界的东西比起西方白人的东西,更容易被中国本土化改编,叙事的密度高,价值观也没离得很远,但不管是西方还是第三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反而是中国电影界愈发走向空心化、碎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创作理念和技术运用的极度老旧,2024年最大的梗应该是史诗级AI粪作《传说》,真就敢AI换脸演完整部电影,好莱坞看了都要叫声哥。
2005年,成龙领衔了一部《神话》,票房表现和口碑都不错,韩国女星金喜善也很漂亮,虽然当时的成龙也已经不年轻了,但是50岁好歹还是个当打之年,动作戏还保持在自己的水平。
2005年中韩合拍电影《神话》
然而20年过去了,这部《传说》真的是一个砸招牌的玩意,故事乏味无趣、人物浮夸造作,美术更是灾难级别的俗和土,但最大的雷点就是这个AI换脸,成龙毕竟老了,不复年轻,也打不了了,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既然成龙打不了了,剧本就应该修改,可是如今为了保证明星效应,又无法让成龙上阵,于是就走向了AI,这反而是一种创作的堕落。
不管如何,AI只能是工具,是添彩的东西,不能是主体,如果以AI取代人类的创作与思考,无异于舍本逐末、本末倒置。AI换脸没有那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呼吸感,细微的眼神、表情和脸部肌肉的颤动,只有人类可以敏锐捕捉,这是AI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
不过有意思的是,西方电影就算是烂片,都不太出彩,烂得千篇一律,烂得千人一面,无非是老套的剧本和陈旧的价值,本身质量其实都在及格线之上,相较之下,第三世界的烂片如同佳片一样都有很蓬勃的生命力,烂得五光十色、别出心裁,让人喷饭的剧情、狗血的设计,颇有浪漫主义气质,也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面向。
但是,如此看来,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可能都低于印度和泰国电影了。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然而电影的发展水平却无法及时跟上国力。当然,中国还有样东西和国力也不成正比,足球呗,这说明电影和足球一样都还得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过至少值得欣慰的是,当中国娱乐圈翻牌外国电影成为流水线作业的时候,也证明中国的电影工业的确有了长足进步,小作坊只能模仿,只有一定水平的工厂可以“山寨制造”。
《热辣滚烫》翻拍自日本电影
最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电影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也同样经历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如今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处于高度现代化或者说西方化社会之中的韩国电影人和知识分子,领略过西方现代性,却又没有丢掉自身的文化传统。2019年的《寄生虫》如同一幕新左翼思想剧,2021年的《兹山鱼谱》把东方的儒家文化说透,2024年的《首尔之春》和《破墓》将历史叙事和政治娱乐平衡得极好,韩国确实做到了“韩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加上本身从属于西方,屡屡斩下国际大奖也就不足为奇。
可问题是,中国到底是要向内求真,还是向外取经,从电影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怕的就是你不是取经也不是格物,而是临摹,形似而神散,佛家管着叫着相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多没劲。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大爆炸、科技大发展,人心浮躁,文艺创作者离开底层社会太久了,他们只能想象或者说用几十年前的老思维去拍电影,陷入了自己的“舒适圈”不愿意离开,当然就无法真正反映出这个时代最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无法真正达到文艺服务于社会的本质目的。
鲁迅早就说过庸众的问题,西方人也喜欢说群氓,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本质上是为了看一种呼应人心的东西,但是形式上还必须有趣,工作了一周下来,可能就需要一点释放和娱乐。
可是如果仅仅有娱乐又不够,所以好的电影基本都是形式有趣、故事生动、价值深刻,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比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霸王别姬》等电影都是成功的例子,因为它们的素材都是真正来自于现实生活。
要搞好文艺,其实还是要如同毛主席所讲的“离开小鲁艺,走向大鲁艺”,不管何时何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才是永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也只有反映时代、人心、社会与历史的艺术品会走向永恒。
来源:王光之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