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疯狂动物城2》首日2.27亿,第二天直接腰斩到1.3亿,第三天连1亿都守不住。
迪士尼这次真的栽了。
《疯狂动物城2》首日2.27亿,第二天直接腰斩到1.3亿,第三天连1亿都守不住。
影院经理们现在估计在办公室里骂娘——排片给了67%,结果上座率从42%一路跌到28%,空着的座位比看电影的人还多。
我朋友圈有个妈妈,首映当天拖家带口去看,回来发了条动态:"孩子挺开心,但我全程在玩手机。
"这条动态获得了十几个点赞,全是同龄家长的共鸣。
问题就出在这儿——第一部那个让成年人也拍案叫绝的"动物托邦"寓言,变成了第二部里孩子才看得懂的普通动画片。
豆瓣8.1分,听起来还行?
可前作是9.3分。
这1.2分的差距,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距离。
影院想降价救市,票钱降了15%,该不去的还是不去。
因为大家缺的不是那十几块钱,缺的是"非看不可"的理由。
更扎心的是,同期点映的《沉默笔录》和《拿破仑》直接把成年观众抢走了。
迪士尼可能忘了,第一部能爆,靠的是18-35岁这群人二刷三刷,带着"细思极恐"的解读视频把热度拱上去的。
现在核心粉丝觉得新意不足,路人家长又觉得票价再低也是带娃任务,两头不讨好。
有个数据特别说明问题——亲子观众占比65%。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工作日白天场基本没人,因为小孩要上学。
意味着周末场才是主战场,但周末就那么两天。
第一部可是全年龄段通吃,上班族晚上十点场都爆满的。
票价策略失效这点最有意思。
影院以为降价就能拉人,结果发现观众不是嫌贵,是嫌不值。
这就像是请客吃饭,没人来了你打折,可人家本来就不是因为价格才不来的是因为菜不好吃。
迪士尼这次就是菜没做好。
深层原因其实更麻烦。2023年动画电影市场,年度前三都没破10亿。
观众对动画片的阈值被拉高了,不是随便搞点萌宠搞笑就能糊弄。
第一部里那个影射种族歧视、政治正确的复杂内核,在第二部里被稀释成了"朋友再合作"的老套故事。
大家能买账才怪。
我认识的院线经理说,他们已经准备把排片让给国产片了。
"至少国产片现在知道怎么戳观众的爽点。
"这话从一向崇洋的影院口中说出来,味道特别复杂。
迪士尼以为手握金字招牌就能躺着赚钱,结果发现中国观众早就不是五年前那批人了。
我们能拍出《哪吒》《姜子牙》,能做出《深海》那样的视觉实验,凭什么还要为一部平庸的续集买单?
票房预测从24亿砍到15亿,现在看10亿都悬。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是整个"IP续集+情怀收割"模式的破产。
观众在用钱包投票:故事不行,管你是迪士尼还是谁,该凉就得凉。
周末要是还拉不起来,这部片子就要成为研究"高开低走"的经典案例了。
不是研究怎么成功,是研究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
来源:儒雅雪梨uljx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