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映礼上老板哭到蹲地,三天后票房只够买北京一平米,这落差比电影还刺激。
首映礼上老板哭到蹲地,三天后票房只够买北京一平米,这落差比电影还刺激。
24号那场活动,前排媒体拍到她哽咽五分钟,话筒掉在地上都没人捡。
27号正式上映,首日排片8%,上座率12%,猫眼预测总票房780万。
去年她押上房子拍片,现在房子差点保不住。
男演员们站在后台,脸一个比一个僵。
有人提前半小时溜进厕所刷手机,有人干脆戴墨镜,怕镜头拍到眼神飘。
台上放片花,台下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
哭戏片段一出,前排观众开始刷短视频,屏幕光映在脸上,比银幕还亮。
她后来说,溺水经历让她想拍一部传递善意的片子。
投资全是自己掏,账上最后只剩三万块。
剧组杀青那天,她发朋友圈:终于把命拼出去了。
点赞的人很多,买票的人很少。
观众现在进门前先翻豆瓣,再扫一眼预告,两分钟就能判断值不值。
剧情老套、演技尴尬,这两条差评一出现,票房基本腰斩。
今年春节档那部三天破十亿的片子,靠的就是节奏快、情绪真、没有废话。
市场不会给任何人第二次机会。
有人把最近三年亏到血本无归的片子拉了个清单,发现它们都死在同一个坑:把幕后辛苦当卖点。
观众不是不给新人机会,是不给重复的机会。
眼泪、卖房、熬夜,这些故事留在幕后就好,拿到台前就是噪音。
屏幕一亮,大家只想被好好招待九十分钟,谁也不想听厨师在厨房切到手。
短视频平台每天上传三千万条内容,手指一滑就能笑出声,谁还愿意花四十块进影院被教育。
算法把最爽的六秒推到你面前,电影却要求你静坐九十分钟,前二十分钟必须入戏,不然就输。
门槛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懒,片方还在用五年前的套路,连短视频的尾巴都追不上。
有人说,AI都能写剧本了,人类再哭也没用。
其实AI写出来的东西也平庸,只是快。
真正吓人的是,AI的平庸不花钱,人类的平庸还要观众买单。
两相对比,观众当然选免费的那个。
影院座椅一旦冷掉,再热回来就要翻倍的好内容。
老板在采访里承认,剧本磨了六稿,还是不敢动核心梗,怕投资人撤资。
投资人要安全,观众要新鲜,她夹在中间,两头都得罪。
最后只能把情绪堆到首映礼,希望眼泪换点同情分。
结果同情没换来,群嘲先到了。
热搜词条是“老板哭戏比正片真”,点进去全是表情包。
一个院线经理私下算账:同样的排片给进口动画,单日票房能翻三倍。
影院也要活下去,不可能为情怀发电。
排片表就是赤裸裸的投票,谁赚钱谁留下,谁亏钱谁消失。
眼泪掉在地上,没人帮你捡。
回头再看,她其实错过了两次止损点。
第一次是剧本被朋友吐槽像十年前的韩剧,她没舍得改。
第二次是试映场分数只有5.8,她还幻想靠营销翻盘。
两次机会一丢,后面每一步都是深渊。
电影市场没有奇迹,只有结果。
观众不是敌人,是合伙人。
你给他们惊喜,他们给你票房;你给他们套路,他们给你冷场。
最简单的道理,执行起来最难。
因为剧组里每个人都想安全,安全到最后就是平庸。
平庸的片子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安静地被遗忘。
接下来还有三个月的窗口期,线上平台会接盘,点击一次分账两块,扣完税只剩一块四。
她得攒够两千万次播放,才能勉强回本。
按照现在的热度,难度相当于让全国每七十个网民里就有一个点进去,还要完整看完。
数据公司给出的概率是3%,比溺水活下来的比例还低。
有人劝她开直播带货,把剩下的拷贝当周边卖。
她摇头,说还想再拍一部。
第二部的故事已经写好,讲一个女导演卖房拍电影失败,最后去拍短视频逆袭。
剧本写完,她先给自己留了个角色,还是哭戏。
来源:乖巧风铃GGlp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