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欢:融媒体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研究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14:23 1

摘要: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生死恨》。影片于1948年摄制,由费穆担任导演,梅兰芳主演。戏曲电影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巅峰,“从1956年开始,戏曲电影的摄制进

融媒体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研究(节选)

文/高欢欢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生死恨》。影片于1948年摄制,由费穆担任导演,梅兰芳主演。戏曲电影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巅峰,“从1956年开始,戏曲电影的摄制进入了繁荣时期……直至1963年,共拍摄了各个剧种的戏曲电影86部”。其中越剧电影《红楼梦》《梁祝》、豫剧电影《朝阳沟》、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等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佳作。此外,中国香港的粤曲片和黄梅调电影也出现过一段时期的辉煌,“20世纪50年代一共产生了500多部粤曲片;20世纪60年代初又有近200部问世”。1966年到1976年间,革命样板戏被逐渐拍摄成电影,其中便有京剧电影《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戏曲电影受到了较大冲击,但也出品了约47部作品,如京剧电影《盗御马》(1980)、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1981)、豫剧电影《樊梨花》(1983)、越剧电影《五女拜寿》(1984)、黄梅戏电影《孟姜女》(1986)等等。20世纪90年代,在商业化巨浪席卷一切的社会环境下,戏曲似乎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成为“夕阳艺术”。从京剧到地方戏,萧条景象较20世纪80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舞台演出尚且很不叫座,戏曲电影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仅有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1991)、河北梆子电影《钟馗》(1993)、龙江剧电影《木兰传奇》(1994)、越剧电影《红丝错》(1999)等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作品。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理念的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时代所趋。戏曲电影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慢慢复苏且相对平稳的阶段。戏曲电影在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得到稳步发展和缓步提升,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从业者的努力以及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下文将具体探讨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的发展现状、困境与路径。

一、戏曲电影生产创作现状

(一)国家政策扶持戏曲电影发展平稳

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传播方面,戏曲电影一直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是最具民族特征的电影类型,因此有关戏曲电影拍摄的专项资金被不断推出。这些专项资金的推出,一是保证戏曲文化能够在影像中得到保留和传播;二是通过与时俱进的方针政策,使戏曲电影的内容和生产模式更加符合当今影视的发展策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其中便有对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的鼓励。同年,由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扶持授牌,经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核发戏曲电影发行许可证,被原文化部列入2014年重大项目库,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和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意味着戏曲电影在政策层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具体项目落地还需要依托项目工程的启动。

以《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为例,该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启动,是弘扬京剧艺术的历史性文化工程,也是一项利用电影手段对传统京剧进行保护、推广、传播的工程。从2011年到2017年,共有《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谢瑶环》《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这十部影片完成了摄制。2023年,“京剧电影工程”第二批重点影片《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也完成了摄制并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首映礼。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精华与瑰宝,其承担的文化使命不容小觑。从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政府为戏曲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力支持。正是在政策扶持的前提下,戏曲电影才得以稳步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戏曲电影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二)市场经济中戏曲电影发展举步维艰

2015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戏曲电影的发展提供助力,在此机遇下,戏曲电影以每年200部左右的生产数量再度迎来发展新时期。但这些电影良莠不齐,传播范围也比较局限,戏曲电影的弱势地位仍未得到改变。随着电影产业化不断推进,戏曲电影陷入了发展困境。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戏曲电影因发行出口狭小、院线观众培养较少等原因导致了票房的尴尬。截至目前,戏曲电影票房达到两千万元的影片仅有一部《白蛇传·情》。2024年广东粤剧院原班人马打造了另一部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再次拿到千万元票房。这对戏曲电影来说确实是不可忽视的票房成绩。因为大部分戏曲电影的票房都比较惨淡,有些电影甚至未上映就被部分影院下线了。有些戏曲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或“华表奖”,艺术水准非常高却并未公映,如京剧《廉吏于成龙》《贞观盛世》《大唐女巡按》《兰梅记》等。笔者选择了近年较有代表性的剧目,统计其票房,希冀能窥探一二。

从以上数据大概可以窥探到戏曲电影在票房收益上的尴尬。除了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粤剧院联手打造了两部票房千万元的戏曲电影外,其余戏曲电影的票房能上百万元已是成功。然而《白蛇传·情》的投资高达1.5亿元,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票房收益上依然是血本无归的。但从文化艺术角度来看,《白蛇传·情》采用4K全景声拍摄,全片有90%左右的特效镜头,提升了戏曲电影数字化艺术的新高度。此外,62万人次的观影量也为戏曲电影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粉丝和观众,有利于戏曲电影的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是《白蛇传·情》在第1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荣获“优秀故事片奖”;《谯国夫人》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荣获“最佳戏曲片”奖。这对珠江电影集团与广东粤剧院来说都是名利双收的大好事,也激励了二者的长期合作。影视集团借助权威奖项提升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剧团剧院借助电影媒介更好地宣传剧种,二者实现了合作共赢。除了有国家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外,大部分戏曲电影的拍摄都会依托一个电影公司负责电影的拍摄与发行,因为一般的剧团很难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电影拍摄。因此剧团提供艺术、电影公司负责商业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合作方式。珠江电影集团与广东粤剧院的合作,则正好是戏曲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融合较好的范例。

(三)媒介融合时代戏曲电影发展创新

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影视行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资助政策。其中戏曲电影的数字化生产与戏曲动画电影的拍摄项目已成功落地。

201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在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的策划下启动。2013年,第一批数字电影在中国文艺家之家进行展映,首映电影包括龙江剧《木兰传奇》、晋剧《傅山进京》、京剧《野猪林》《兰梅记》、秦腔《大树西迁》、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记录、传播我国近年来戏剧艺术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在展示名家舞台风采、普及戏剧戏曲文化、扩大剧种剧目影响、满足人们欣赏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保护珍贵艺术资源、留存戏曲影像资料、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戏曲动画电影的拍摄也是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创造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片曾取得过辉煌成绩的前提下,新时代的中国动画电影也被给予了‘走出去’的厚望。”动画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所注重并且想要进行复兴的影片形式,许多电影节、电影奖项和电影征集项目都设立有单独的动画单元。戏曲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动画呈现的主题之一。2007年8月,“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启动,将传统戏曲用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首期制作100集。“这100集剧目涵盖了54个剧种,其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每个动画创作环节融入时尚元素,将传统经典戏曲作品通过数字技术“时尚艺术化”,这不仅能够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也推动了“戏曲经典”的传承,为戏曲动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欢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高教学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光影红楼剧——红楼戏剧影视研究》;获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话剧编剧《欧阳予倩》;受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中国戏曲大会》节目组邀请,参与节目录制;“戏剧中国”2023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作品推选中,剧本《欧阳予倩》荣获话剧类优秀剧本奖,论文《论话剧中的“矛盾”美学》荣获文论类最佳作品奖;大型话剧《彼岸画魂》在2024年湖南省优秀戏剧剧本评选活动中荣获“剧本奖”;《精准扶贫 三湘赞歌——评大型史诗歌舞剧》一文获评2021年度湖南文艺评论优秀文章;“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理论评论文章征集推介活动”中荣获优秀理论评论作品。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艺术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