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胶片放映时代,电影是一格格的胶片,每一格都记录着一幅画面。放映时,灯光透过胶片,将影像投射到银幕上。片门就位于胶片和镜头之间,其作用如同一个精准的裁切工具,它开口的大小和比例,直接决定了最终投射到银幕上画面的范围、尺寸和宽高比。
简单来说,片门是电影放映机内部的一个金属“画框”。我们常说的宽银幕电影、标准银幕电影,其视觉差异的源头,就在于片门开口形状的不同。
在胶片放映时代,电影是一格格的胶片,每一格都记录着一幅画面。放映时,灯光透过胶片,将影像投射到银幕上。片门就位于胶片和镜头之间,其作用如同一个精准的裁切工具,它开口的大小和比例,直接决定了最终投射到银幕上画面的范围、尺寸和宽高比。
拿数码相机举例:
常规放映:就像对照片进行了一次裁剪,只保留核心构图,可能会切掉一些边缘信息。片门全开放映:则是将相机传感器捕捉到的原始、未裁剪的完整画面直接展示出来。为何要追求“片门全开”?
获得“开放画幅”体验:这是最迷人的一点。导演在拍摄时,取景器里看到的往往比最终成片的画幅更广。片门全开有时能让我们看到常规版本中看不到的“穿帮”细节,比如偶然入镜的麦克风、吊杆,或是演员在戏外的小动作。这非但不是瑕疵,反而为影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窥见”电影制作过程的趣味。最大化利用胶片分辨率:胶片的边缘区域也记录着丰富的信息。片门全开能充分利用每一寸胶片,让画面拥有更高的有效分辨率和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在大银幕上,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忠于创作意图的争论:关于片门全开是否完全符合导演意图,在影迷圈中一直存在讨论。有人认为导演本就计划在后期进行裁切;但也有人认为,全开画面更能体现拍摄现场的原始构图和氛围。无论如何,它都为我们理解电影创作提供了另一个珍贵的视角。进入数字电影时代,物理的“片门”已被数字投影仪的“原生分辨率”(如2K、4K)所取代。但“片门全开”的理念得以延续。当一部电影以其原生分辨率(如4096x2160)播放,而非经过裁切或压缩的格式(如1998x1080)播放时,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一种数字意义上的“全开”,它确保了图像信息无损耗的完美呈现。
————执光子跃迁之匙,见影像世界之大
来源:影像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