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为电影节获奖艺术影片,为何票房遭遇冰火两重天?截至11月27日,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上映6天,拿下1.53亿元票房。蔡尚君执导,辛芷蕾、张颂文主演的《日掛中天》累计票房为2200多万元。相比之下,《女孩》《阳光俱乐部》则惨遭票房滑
同为电影节获奖艺术影片,为何票房遭遇冰火两重天?截至11月27日,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上映6天,拿下1.53亿元票房。蔡尚君执导,辛芷蕾、张颂文主演的《日掛中天》累计票房为2200多万元。相比之下,《女孩》《阳光俱乐部》则惨遭票房滑铁卢。票房并非衡量艺术电影的唯一指标,但艺术电影同样需要挖掘市场潜力。
《狂野时代》创下艺术片票房奇迹
尽管“《狂野时代》看不懂”冲上热搜、不少观众吐槽160分钟片长难熬又催眠,但从票房成绩看,《狂野时代》却创造了艺术片的市场奇迹。
今年5月的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狂野时代》斩获主竞赛单元特别奖。消息传到国内后舆论大为振奋,再加上易烊千玺、舒淇两位明星主演,《狂野时代》在上映前已具有一定关注度。影片票房从预售阶段开始“起飞”。11月16日,《狂野时代》在上映6天前开启预售,8小时票房便破1000万元。6天的预售总票房合计突破1.1亿元,这一数字,即便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也相当客观。影片上映后,连续3天领跑单日票房榜,排片、票房、上座率等数据均名列前茅,直到进口大片《疯狂动物城2》上映后,才退居第2位。
与此同时,与《狂野时代》同月上映的《日掛中天》,虽然目前累计票房为2200多万元,但对于这样一部小成本艺术片来说,表现尚可。演员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在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两部影片都是从国际电影节上载誉归来的优秀艺术片。
不过,同为近期上映的获奖影片,舒淇执导的电影《女孩》、黄晓明主演的电影《阳光俱乐部》就没那么受市场青睐了。《女孩》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在釜山电影节上拿到最佳导演奖,黄晓明则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但两部电影票房堪称惨淡,前者不足500万元,后者也才600多万元。
易烊千玺粉丝“立大功”
在影院经理张淼看来,《狂野时代》之所以能收获上亿票房,身为“顶流”的主演易烊千玺,其粉丝“立下大功”。“这部电影大部分的票房由易烊千玺粉丝拉动。他们在线上为影片宣传积极奔走,还有人发起赠票活动,请大家看《狂野时代》。”这一点,从该片显著低于其他影片的网售占比也能看出。一般影片的网售占比约为80%至90%,《狂野时代》上映第二天、第三天的网售占比则低至57.6%和48.3%,这很可能是因为粉丝大规模线下包场购票。
《狂野时代》《日掛中天》均选在档期较为平淡的11月上映,避开国庆档、春节档等拥挤赛道,为艺术电影争取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国内电影市场观众基数大,已经积累了一批艺术片受众,再加上这次两部电影在国外拿奖引发的轰动都比较大,观众这几年对电影节的讨论越来越多,热度一直在。比如很多观众都想看《日掛中天》里辛芷蕾的表演到底有多好,《狂野时代》致敬百年影史,也激发了很多观众对艺术片的好奇心。”影评人井润成说。
在宣发方面,《狂野时代》《日掛中天》都采用了更适配于艺术片的营销方式,关注影片内容本身,通过线上线下物料、影片评论、主创互动等渠道,精准触达目标观众。《狂野时代》故事性不强、表达抽象,片方发布的物料有点像科普,向观众解释影片的结构、情节、人物及其背后含义。《日掛中天》则尊重艺术片的复杂多义,将解读的空间交给影迷,比如片尾女主角突然刺男主角一刀这一情节,影片主创开放性的回应反而增加了影迷讨论的力度。
艺术片切忌夸张营销
票房收益虽然不是艺术电影的首要目标,但对片方回收成本、扩大市场受众和传播电影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如何让艺术电影走进大众消费,已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们需要建立起稳定且成熟的艺术院线,目前全国艺联、首艺联的规模还太小。”影评人子戈说,艺术院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在运营上要规范、专业。“进入艺术院线的作品,哪怕放映一年都可以,因为艺术片本来就要靠长尾效应,现在大家都挤在商业院线里竞争,艺术片很吃亏,也抢不过商业片。”
在创作上,艺术电影可以合理利用“流量”,但同时也要控制好成本,增加回收渠道。电影市场专家蒋勇认为,利用明星效应增加艺术片话题度无可厚非,兼具人气与实力的演员对作品来说本来就是一大看点,就像易烊千玺之于《狂野时代》、朱一龙之于《河边的错误》,但前提是演员与角色契合。此外,主创对当下的市场形势要有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控制好成本,“比如从今年同类型的电影平均票房是多少,倒推出影片能够收回成本的票房,然后严格控制好成本。”
“艺术电影的营销如果做不到精准,至少要稳扎稳打,千万不要夸张营销,用商业片的元素包装。”井润成提醒从业者,现在观众对过度营销的反感情绪较强,比如毕赣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采用“一吻跨年”的宣传虽然赢得票房,却也遭到口碑反噬。“艺术片首先要拿下艺术片受众,然后争取稍有破圈,指望商业片的营销思路最后可能既伤害观众,也伤害主创。”
来源:子清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