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想象和一棵树做朋友?这是梁朝伟主演的新片《寂静的朋友》所讨论的话题之一。电影中,他扮演的神经科学专家王教授在疫情期间被困在了一所德国大学,在孤独之中他发现古老的银杏树也有自己的思想。
电影《寂静的朋友》剧照。资料图
如何想象和一棵树做朋友?这是梁朝伟主演的新片《寂静的朋友》所讨论的话题之一。电影中,他扮演的神经科学专家王教授在疫情期间被困在了一所德国大学,在孤独之中他发现古老的银杏树也有自己的思想。
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描述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不同的观众带着各自的视角,都可能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电影的叙事在三个时空之间切换,除了王教授的当代章节,还有另外两个发生在同一所大学的故事:20世纪初,该校招收了第一个研究植物的女学生,她通过摄影机去认识植物的微观结构;1970年代,一位害羞的男生通过观察天竺葵,悄然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寂静的朋友》入围了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获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和新锐演员奖。这是梁朝伟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后主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参与的第一部欧洲电影。
2025年11月13日,这部电影选择在厦门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影展进行中国首映,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Ildikó Enyedi)受邀到场交流。
尽管需要借助翻译,但她依然非常热切地和中国观众交流,不断鼓励观众提问,也向他们问出自己的问题,她特别想知道的是,自己有意识地在片中设计了一些幽默的元素,中国观众是否能够捕捉它们,并且会心一笑。
一部回应当下的作品
伊尔蒂科·茵叶蒂对于中国影迷来说不算是陌生的名字,她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1989年,她凭借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我的二十世纪》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该奖项旨在发现和表彰参赛者的首部长片杰作)。2017年,她的作品《肉与灵》获得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
茵叶蒂和中国的缘分很深,她曾在2018年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2022年担任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并在2023年再度造访上海,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大师班,和中国导演郑大圣对话,鼓励大家不要丧失自我表达的信念。2025年6月,茵叶蒂还出席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2025影像亚洲中国电影放映周”活动,分享自己对中国电影人的认识以及和中国电影人的合作。
《寂静的朋友》因为有梁朝伟的参与,在项目筹备之初就备受中国影迷关注,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也有不少网友在德国拍摄地偶遇梁朝伟,并且发布至社交媒体。谈及和梁朝伟的合作,茵叶蒂时不时露出微笑,她坦言这个剧本就是为了梁朝伟创作的,她将其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大师,是自己的同道中人。
此前,在接受《综艺》(Variety)采访的时候,梁朝伟曾回忆过这段合作的开始,当他询问茵叶蒂自己需要准备一些什么的时候,对方只是说:“你只要来了就好。”对于梁朝伟来说,这次拍摄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地发生了。
电影之外,梁朝伟和茵叶蒂的关系也超越了演员和导演的工作关系,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会经常交换读书的感受。
为了扮演脑神经科学家,梁朝伟不但阅读了相关领域的书籍,还拜访了香港的相关专家,力求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
在这部电影中,王教授日常的交流需要在粤语和英语之间进行切换,有大量的英文对白。这也是继好莱坞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之后,梁朝伟再一次接拍外语片,他展现出了自己对英语台词的驾驭能力。而语言,恰恰是理解《寂静的朋友》的一个密码——
当王教授孤困在校园里的时候,和他一起的人类只有一位校工。最初,因为语言不通,校工对这位来自东方的教授存在诸多偏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建立了超越语言的友谊。动人的一幕发生了,两个人在空荡荡的餐厅中因为疫情一人一桌对坐,但是王教授借助翻译软件第一次和校工进行了语言交流,并且邀请对方参与到自己的科学实验中,最终他们仿佛听到了银杏树的声音。
某种程度上,《寂静的朋友》不单单是一部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哲学电影,它也试图直接回应当下的问题。在世界因为疾病和战争产生隔阂的时候,茵叶蒂给出了关于人类关系的另外一种解法。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茵叶蒂曾经在布达佩斯戏剧与电影艺术学院学习电影,是班级里唯一的女性,多年后,她进入电影业工作,剧组成员有九成也都是男性。她将自己年轻时代这种“被男性包围”的感受放进了《寂静的朋友》的剧本中。在20世纪初的段落中,茵叶蒂塑造了女学生Grete,她是当时大学里唯一的女生,从面试入校开始就不断地遭遇来自男教授和男同学的骚扰与歧视。在困惑和不安之中,Grete接触到了摄影术,并且通过摄影重新认识植物和自我。
某种程度上,作为颇有名望的世界级导演,茵叶蒂是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者。不过,比起激进地投身相关的运动,她认为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且通过作品去呈现所思所想,让创作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自由,也是为女性创作者的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具体到《寂静的朋友》这部新作,茵叶蒂不但直接表现了早期女性科学家在求学过程中遭遇的不公正,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出的视角。茵叶蒂的镜头始终是谦逊的,它不但关注人物,也同样关注动物和植物,并赋予他们平等对话的权力。在这部电影中,万事万物都有其思想,通常被认为不会运动的植物,其实也有行动的能力,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万物有灵”。
当然,茵叶蒂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玄学”层面,她的创作不但有哲学研究作为支撑,也有科学研究作为佐证,她不但继承了欧洲人文主义一贯的关怀,也有“后人类主义”的批判精神。《寂静的朋友》试图向观众说明,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类依然有太多未知的领域,应该建立一种“去人类中心”的思考方式,而这本身也与女性主义的追求一致。
在互联网上,人们对女性主义最大的误解就是将其窄化为两性对立的思维。事实上,女性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是反对绝对化和二元对立的。尽管随着历史发展,女性主义学说也有了不同的阵营和派别,但这个基本的立场始终如一。
19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的思潮渐渐兴起,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们从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汲取理论资源,他们承认自然的价值,相信人与其他物种的平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茵叶蒂正是在这个时期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她曾说《寂静的朋友》中关于1970年代大学校园的展现,就是取材于个人的成长经验。她几乎在同时期开始对植物研究产生兴趣,可以想见,她在此时也会接触到生态女性主义的学说。
即使抛开所谓学术言说,普通观众也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亲近自然,甚至是对古老树木的崇拜,本来就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在厦门的放映活动中,观众们最关心的不是电影台前幕后的八卦逸闻,而是导演如何理解植物。
梁朝伟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他开始对自然更加尊重。他说:“为什么我们总是假设植物没有思想,而其他生物就有呢?它们只是以一种我们不理解的形式存在。我以前从没这么想过。但真的很有道理。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也是生命体,但我们对此完全没有察觉。人类总觉得自己在食物链顶端,我们应该停止这种想法。我们需要更谦卑。”
南方周末记者 余雅琴
责编 刘悠翔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