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去,赴一扬120年的光影之约(随笔)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27 11:40 1

摘要:暮春的上海,路旁梧桐叶如绿色的云朵缀满枝头,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滤出一层温润的光晕。我因公务穿行于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脚步却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前不由自主地停下。那穿透梧桐绿荫的鎏金光影,那萦绕耳畔的京剧唱腔,那攒动的人群与滚烫的期待,共同编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锦绣

暮春的上海,路旁梧桐叶如绿色的云朵缀满枝头,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滤出一层温润的光晕。我因公务穿行于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脚步却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前不由自主地停下。那穿透梧桐绿荫的鎏金光影,那萦绕耳畔的京剧唱腔,那攒动的人群与滚烫的期待,共同编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锦绣画卷。

正值“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盛大揭幕,一曲《定军山》的选段如穿越百年的雁鸣,唤醒了电影最初的初心;一场藏品捐赠仪式似薪火相传的约定,守护着文化遗产的根脉;一段宣传片若奔流不息的黄浦江,激荡着“电影之城”的雄心;一次论坛对话像星光汇聚的天幕,照亮了电影人前行的征途。

可以说这场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史料最丰、投入最巨的展览,如同一扇豁然洞开的时光之门,以761件(套)展品为钥匙,以三大核心展区为廊道,邀我毫不犹豫地步入中国电影的璀璨星河,在光影流转中读懂上海与电影彼此成就的一种深情羁绊。

“很上海”的气质,应该是这场展览最动人的底色,它如同一杯醇厚的海派咖啡,初尝是精致典雅,细品是烟火人间,回味是兼容并蓄。第一展区“有一种选择叫上海”,便是对这份独特气质的最佳诠释。“电影洋场”板块中,黄浦的商务繁华如电影的制片中枢,虹口的消费活力似电影的传播纽带,徐家汇的制片根基若电影的创作土壤,三大中心如同三足鼎立,撑起了上海电影的最初骨架,恰如三角钢琴的三根琴弦,共同奏响了中国电影的序章。

“西影东渐”板块则勾勒出文化交融的瑰丽图景:1896年徐园“又一村”的“西洋影戏”初登华夏,像一颗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西方的电影技术与东方的审美意趣在上海相互碰撞、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独有的影像之花。那些早期的放映设备,黄铜机身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还残留着当年观众的惊叹与呼吸;一张张泛黄的放映海报,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既有着西方海报的大胆张扬,又蕴含着东方美学的含蓄内敛,恰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品格的生动写照。

展区内那些极具沪语特色的小标题,更是将海派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滑稽大王来白相”里,卓别林访沪时的诙谐身影与上海市民的热情围观相映成趣,这位电影大师当年下榻浦江饭店,在梅兰芳的陪同下观看京剧《法门寺》的珍贵瞬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黄家小姐荡马路”中,黄柳霜身着旗袍漫步霞飞路的倩影,与街边的西式建筑、人力车夫构成一幅流动的摩登画卷,尽显老上海的风情万种;“去十六铺做生意”则勾勒出电影商务的繁忙景象,商船的汽笛声、商贩的叫卖声、影商的洽谈声交织在一起,还原了电影产业萌芽时的蓬勃生机。

默默地用心读着这些带着吴侬软语温度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小巧的钥匙,打开了严肃史料的大门,让冰冷的文物变得鲜活可亲,也让游人大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老上海的电影氛围里。而“破次元同框”板块中,中外影人在上海的交汇瞬间,更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电影的开放之路。卓别林与中国影人的合影、黄柳霜与上海影迷的互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印证了上海从一开始就是电影的国际舞台,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热土。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绝非一种偶然。这座矗立在长江入海口的城市,天生就带着包容与进取的基因:石库门的青砖黛瓦与外滩的霓虹闪烁相映,弄堂的吴侬软语与片场的开机打板交织,文明戏的程式美学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手法碰撞,发达的报刊媒体与旺盛的市民文化共生。这里有全国最密集的影院,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拥有53家影院,占全国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大光明影院、胜利电影院等老字号至今仍在续写传奇;有最专业的创作人才,从郑正秋、张石川到夏衍、聂耳,无数影人在此集结;更有最懂得欣赏电影的观众,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早期电影中那些摩登女性的形象,分明带着《良友》画报的时尚印记;《神女》《马路天使》里朦胧的光影,恰恰与上海湿润多雾的气候有着不解之缘;而影片中频繁出现的十六铺码头、南京路、霞飞路,早已成为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在展区看到标注着老地名的电影地图时,突然彻底的顿悟:上海的街巷肌理早已融入电影的叙事血脉,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影片,每一条弄堂都藏着故事,每一栋建筑都映着光影,每一个行人都可能成为镜头下的主角。

展览的“有料”,在于它用一件件实物、一份份文献,串联起中国电影的精神脉络,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坚守与热爱。第二展区“海上华章”梳理的五大创作高潮,恰似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的五座巍峨丰碑,每一座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民族的情怀。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了中国电影的黑暗之路,夏衍、阿英等五位先驱组建“电通电影制片公司”,用镜头作武器,用故事作号角,催生了《风云儿女》《神女》《春蚕》《桃李劫》等一大批左翼电影。这些影片如惊雷划破寂寞的夜空,如星火燎原华夏的大地,既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又唤醒民众、凝聚力量,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展柜中那台35毫米“联华摄影机”堪称镇馆之宝,它沉默地矗立着,金属机身布满了岁月的包浆,齿轮间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拍摄的余温。正是这台摄影机,见证了《神女》的诞生。阮玲玉在弄堂搭建的露天片场中,顶着盛夏的蝉鸣与蛙噪,用细腻的演技演绎着底层女性的悲欢离合,而早期拍摄完全依赖自然光,摄影师需时刻捕捉“光线清晰”的瞬间,这份艰辛在如今看来更显珍贵。与摄影机同框展出的阮玲玉旗袍,青缎为料,绣线如丝,针脚细密得如同岁月的条条纹路,轻轻触碰,仿佛能感受到这位传奇女星的温度与风骨。

《风云儿女》的幕后故事更让人动容。1934年冬,田汉在徐汇区的亭子间完成故事梗概后不幸被捕,手稿写在包香烟的锡纸衬纸上,被茶水濡湿之后字迹模糊,夏衍与孙师毅逐字誊抄,还补上了“炮火”二字,才有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铿锵唱词。聂耳主动览下了作曲,初稿一气呵成,在电车上就哼给同事听,却因被当局列入黑名单,只能在东渡日本后完成定稿并寄回上海。

待到影片正式拍摄时可以说更是危机四伏,一批国民党特务白天在片场严密监视,革命镜头只能半夜压低声音进行拍摄,主创们顶着高压,终于在1935年5月24日让影片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影片中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从此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战歌。

从战后现实主义电影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切,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电影”的昂扬向上;从改革开放后《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的思想解放与艺术探索,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题材、多样风格的繁荣兴盛,上海电影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心心相印。

上影厂的辉煌历程在展区中尤为醒目:《女篮五号》的青春激昂,如同一股清泉,浇灌着一代人的梦想;《城南旧事》则以诗化风格成为经典,导演吴贻弓用小英子纯真的眼睛串联起三段离别故事,井窝子、红叶山路等场景搭建得栩栩如生,宋妈的皱纹被反复特写,将底层人物的辛酸藏于静默的情调中,主题曲《送别》的旋律至今萦绕在无数观众心头。

至于那些泛黄的剧本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见证着创作者的精益求精;演员们的签名道具中,凝结着他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一张张获奖证书背后,是上海电影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责任的坚定担当。看着这些珍贵的展品,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电影的脉搏——它跳动着时代的节奏,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传递着人性的温暖,成为映照中国社会变迁、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最让人沉醉的,是“很生动”的第三展区“电影之城”,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静态呈现,用丰富的展陈手段与互动体验,让百年光影可感、可触、可玩,如同一座光影乐园,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与电影亲密相拥。铺满影人签名的上影节迎宾钢琴,琴键上仿佛还回荡着历届电影节的欢声笑语,每一个签名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弹奏都是一次重逢;一张张泛黄的影展海报,如同一片片记忆的碎片,串联起影迷们的青春与热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见证着电影技术的迭代与电影文化的普及。上海电影地图则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串联起遍布城市角落的影人故居、拍摄取景地与特色影院,邀请人们循着光影足迹重游这座城市。

互动展区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楼台会场景还原得惟妙惟肖,越剧唱腔萦绕耳畔,衣袂飘飘的演员模型仿佛下一秒就要翩翩起舞,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古典浪漫的爱情世界;“神女”主题场景中,阮玲玉的旗袍与联华摄影机相映成趣,灯光朦胧,氛围静谧,仿佛能看见这位传奇女星在镜头前留下的惊鸿一瞥;影迷金句组成的打卡墙,每一句话都是对电影最真挚的热爱,“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光影不负赶路人”,这些滚烫的文字,道出了无数影迷的心声。

而“迷影的盗梦空间”与“封神前传”VR体验区,则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让观众在虚实交织的世界中感受电影的无限可能。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电影的拍摄现场,与角色并肩同行,体验光影的奇幻魅力。从礼查饭店的第一次放映到VR时代的沉浸体验,从胶片电影的黑白光影到数字电影的绚丽色彩,电影艺术在上海不断生长、不断焕新,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如同黄浦江的流水,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走出博物馆时,夜色已浓,上海的霓虹如星河般璀璨。远处的东方明珠塔灯火辉煌,与博物馆的光影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电影的不解之缘。120年的光影流转,可以说上海见证了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孕育了阮玲玉、胡蝶、赵丹、秦怡等无数优秀影人和经典作品,构建了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电影的人才摇篮、创作高地与产业枢纽。

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早已成为亚洲最为重要的电影盛会,深深地吸引着全球电影人的目光;上海电影博物馆则像一座灯塔,守护着电影文化的遗产,传承着电影人的初心;而“到上海去”的号召,依旧在感召着无数热爱电影的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电影是流动的时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是永恒的舞台,承载着电影的梦想。上海与电影的百年羁绊,早已超越了产业与地域的界限,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精神符号、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石库门弄堂里的一声快门,是外滩江风中的一句台词,是老影院银幕上的一束光影,是新片场里的一次创新。当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光影“到上海去”,当经典影片在4K修复技术中重焕光彩,当年轻影人在这座城市续写新的影像故事,我们真的是有百倍的理由相信,中国电影的下一个百年,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这场展览,是一次回望,在文物与史料中重温电影的初心与使命;是一次重逢,在光影与故事中感受上海的魅力与温度;是一次出发,在传承与创新中奔赴电影的未来与远方。愿光影永驻,愿热爱长存,愿上海与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更加动人的篇章,让每一个与电影相遇的人,都能在光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力量。

来源:南方平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