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番区》,成龙以惊世一跳踹开好莱坞大门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27 11:41 1

摘要:1994年,成龙携手刘家良打造了《醉拳2》。这本是一部影视经典,但也是一个悲剧。它宣告了一代宗师刘家良从此淡出香港影坛,再也没有像样的作品。而成龙,也宣告了与香港旧影片模式彻底作别。

1994年,是香港电影全面大溃败的一年。徐克、李连杰、成龙、周星驰等一众大咖纷纷脆败,跌倒在了市场面前,一个比一个惨。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你还别说,真有一个人完成了自救,而且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龙。

1994年,成龙携手刘家良打造了《醉拳2》。这本是一部影视经典,但也是一个悲剧。它宣告了一代宗师刘家良从此淡出香港影坛,再也没有像样的作品。而成龙,也宣告了与香港旧影片模式彻底作别。

前文已经用了大量篇幅写过成龙因为连续拍摄《奇迹》《飞鹰计划》等片,无节制的烧钱行为彻底激怒了他的亲娘家“嘉禾”,自《警察故事3》起,就剥夺了成龙作为导演的权力,从此“成龙电影”不再由成龙全权把控,他只负责做好分内事,做好一名演员就行了。

这意味着,成龙从大权在握的电影制作公司老板,重新变成了一名打工人。这很挫折的,也很伤人。

但是,接下来的1995年,成龙推出了《红番区》,一切都变了。

成龙,果然不同凡响。

曾经,在1978年,成龙通过《蛇形刁手》《醉拳》彻底火了,一跃成为全香港最炙手可热的超级明星。为了抢到他,罗维影业、邵氏、嘉禾三方斗得一塌糊涂,甚至动用了黑社会,才最终花落嘉禾,但还是留下了争议的尾巴。

带着争议,成龙在嘉禾推出了《师弟出马》与《龙少爷》,中间还出访美国,在好莱坞拍摄了《杀手壕》与《炮弹飞车》。初次闯荡好莱坞以失败告终,但是《师弟出马》与《龙少爷》还是让成龙再次火爆香港。

不过,就在他闯荡好莱坞之际,香港电影新浪潮之风已经刮起,等他回来后于1992年推出《龙少爷》,尽管影片很成功,但是影片模式却依旧是老派的民国功夫片的套路。尽管票房还不错,但是成龙嗅出了其中的危机。

成龙的敏锐之处,在于他能够看清形势,并快速做出抉择。选择嘉禾,就是他的明智选择之一。看到新浪潮的狂风大作,他迅速调整创作方向,于1993年推出《A计划》。

从《龙少爷》到《A计划》,从1992年到1993年,这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成龙非常丝滑地完成了升级改造,从民国功夫片到时装动作片,从套路化的打斗到不讲究招式的现代动作,成龙的转型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丝毫的过渡痕迹。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功了。

然后是1994年的《醉拳2》,到1995年推出了《红番区》,在改变了身份之后,在香港电影全面凋落之际,成龙再一次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他又一次做出了改变。

至于外部环境,不仅包括香港电影的全面崩溃,更有来势汹汹的好莱坞电影的入侵,早在1993年,一部《侏罗纪公园》就以降维打击的形式,将一众香港电影摁在地上摩擦,强暴了香港观众的眼睛。在香港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同时,香港电影人也傻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玩了。紧接着,又是《真实的谎言》《绝地战警》《狮子王》的连番暴击,香港电影人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谁来?

答案是:成龙。

当然,也有王晶推出《古惑仔》系列,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但这是被逼无奈下的选择,是以小博大,是避开好莱坞的锋芒,另找出路。只有成龙,敢于直面冲击,逆势而上。

从《龙少爷》到《A 计划》,他完成了第一次跨时代的跳跃,然后从《醉拳2》到《红番区》,他完成了第二次。

刚巧不巧,《龙少爷》与《醉拳2》都是民国功夫片类型,《A计划》是正面香港电影新浪潮,是直面西方电影思潮的冲击。而这一次,《红番区》也是如此,是直面好莱坞狂潮的正面冲击。

甚至,为了更加好莱坞化,《红番区》还是一部合拍片,是香港的“嘉禾”与好莱坞的“新线影业”合拍的作品,包括取景,也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完成的实地拍摄。

《红番区》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香港小子,闯入了纽约,不经意间闯入了本地各方势力的纠斗之中,他从早期的不断退让到最终不得不被迫迎战,终于凭借自己的一身本事打败了邪恶势力的纠缠,为当地守护了一方和平。这个故事的套路,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在用,成龙2025年推出的《功夫梦:融合之道》(又名《新龙威小子》其旧版《龙威小子》采用的也是这个套路。

这个模式,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模型的再现,就是通过刘姥姥的视角,重新审视大观园里的生活,然后通过这个新奇感来制造出矛盾,给大观园带来看点与笑点的同时,帮助大观园完成了一次集体狂欢。

《红番区》的故事取巧之处,在于它同时笼络住了好莱坞观众与香港观众。对于香港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华人英雄独闯龙潭,猛龙过江,暴打地头蛇与黑手党的英雄事迹。对于好莱坞来说,这是展现纽约最混乱的市区布朗克斯区(Bronx)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正好可以看看个人英雄主义如何重整整个混乱的街区的。

《红番区》这个名字,英文名字是“Rumble in the Bronx”,直译是“布朗克斯区里的打架声”。布朗克斯区(Bronx)是纽约的一个行政区,位于纽约的最北部,最早是农业区,二战后白人纷纷进城,搬离这个区域,同时大量非裔、拉丁裔迁入。这俩群体能干出啥事,世人皆知,所以布朗克斯区就成为了高失业率与犯罪率区域,犯罪率一度位居全国前列。UFC领域里有位大咖叫奥利维拉,他的外号“布朗克斯之子”(Do Bronx),言下之意他是“贫民窟小子”。所以,美国观众一看到电影片名带有“Bronx”,立马就能知道这个是讲什么故事的影片,好感度大大提升。

而“红番区”则是粤语里的称法,并不是普通话里采用直译的方式。就像“San Francisco”,本意是以方济各会创始人、著名的天主教圣人圣弗朗西斯科(中文又译作“圣方济各”)名字命名的一个城市。但是对于华人来讲,因为那里曾经出现过金矿,大批华工前往那里淘金,于是在华工口中就成为了“金山”。后来,在南洋的墨尔本也被发现了新的金矿,大批华工就转战到了墨尔本去淘金。于是,“墨尔本”就是“新金山”,美国的那个就成了“旧金山”。

“布朗克斯区”被称为“红番区”,多少有些以讹传讹。因为在粤语里,“红番”往往指的是“印第安人”。尽管在西方人眼里,华人与印第安人都是黄色人种,但是在华人的眼里印第安人则因为皮肤颜色稍微有一些偏向红色而被称为“红番”。古代的中国人习惯将未开化的民族称为“番”、“夷”、“蛮”。“红番”,多少有些歧视的意味。“番”就是“老外”的意思,像“番茄”、“番薯”、“番石榴”、“番木瓜”等,“番”就是“外来品种”的意思。华人最早是将旧金山、洛杉矶一带的印第安人称为”红番”,等到华人迁移到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时,因为这里大量存在拉丁裔,他们的深色皮肤多少有些与印第安人类似,于是就把这里也称为了“红番区”,这属于将错就错。

所以,粤语区观众看到“红番区”,就知道那里是华人聚集的地方,毕竟是华人命名的区域嘛。而好莱坞观众看到布朗克斯区(Bronx),也知道那里意味着什么,就这样一举两得,一个名字同时照顾到了粤语观众与美国观众。只是对于普通话观众来说,多少对这个名字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但是,也没什么,只要冲着成龙去看就可以了。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成龙既然想要打动好莱坞,必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结果,他没有让人失望。

用当时《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评论来说,“(《红番区》)以剧情为纽带串连起令人惊叹的动作场面,成龙在《红番区》中展示了身体的灵活和优雅。该片的情节简单,由敷衍的对话串联剧情,然后坏人出现,成龙采取行动,他使用武术并借助身边可以利用的工具和道具击败了整个暴徒团伙。”

首先,成龙尽管不再是导演,表面上不再是项目的把控人,但是毕竟他的地位在那里,嘉禾对他有所妥协,他不做导演,但可以自己选导演。于是,他选择了“成家班”内部的唐季礼作为导演,而且两人的合作已经通过《警察故事3》验证过了一次,这次更进一步。唐季礼是新人导演,又是“成家班”成员,因此很听话,易于被成龙把控。所以尽管他不再是导演,但是跟作为导演并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因此,拍摄《红番区》并没有为嘉禾省钱,而是史无前例地将预算开到了1亿以上,让邹文怀、何冠昌心惊肉跳了好久。好在,这次成了,嘉禾大赚。唐季礼也因此成为了成龙的御用导演之一,两人合作了很久。唐季礼也一跃成为了香港一线大导演。

其次,成龙没有丢掉“动作喜剧”的招牌,反而是为了照顾美国观众,特意让导演唐季礼与编剧邓景生多加了一些喜剧元素,故意增添笑料,比如被大妈追着打那段,北美观众乐疯了。后来他接受采访说过,老外看打斗会累,但看人出糗永远笑得开心。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在增添喜剧效果的同时,在成龙的招牌动作方面,更是加大份量,更上一层楼。令人应接不暇的动作戏,相比当时好莱坞相对单一、套路化的动作戏码,导演唐季礼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动作桥段,“能打”的成龙则用一个个精彩打斗还原动作片的精华。

先是干脆利落的拳脚对战,成龙兼具东方美学的动作打法毫不拖泥带水,以拳拳到肉的撞击带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这些动作戏也是影片基本的标配。

再有就是深入细节的“身姿矫健”,成龙随手下个楼的姿态都是那么帅,2层楼高的楼层一个翻身后几秒钟就下楼了,标准的“身轻如燕”。

成龙特色的搞笑动作戏也为影片加码,紧张刺激的高节奏打斗之余,观众还能看到趣味元素。一招一式间,不仅要让你看得爽,还要逗着你玩。

那些高难度动作戏更是吸引眼球,在其他好莱坞片里“紧张刺激”的飞车戏在这里都算是小儿科了。

这里的高难度动作戏一个接一个的来,先是抱着铁管高空坠地,又是仅凭一根绳子就被游艇拖着走,一幕幕极限动作戏,玩得就是刺激。

影片里的打斗戏层出不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超市斗飞车帮”及“旧货市场再斗飞车帮”的两场戏,直接让成龙拥有了“家具城战神”的称号,以称赞他在狭小的空间内辗转腾挪,非常善于利用一切可以操起的家伙什当做打斗工具,在他的手里万物皆可以成为武器,灵活的身手与极具创意的打斗效果,让好莱坞观众看呆了。之前压根就没有见过,居然还可以有这样的打斗戏,既好看,又有创意,还全是真功夫。

现在重看《红番区》,影片最后部分的“气垫船追车”戏,简直土得掉渣。 但当年老外们看得目瞪口呆,哪里见过这个,太敢玩了,太有想象力了,不得了了。《洛杉矶时报》还专门写了篇报道分析这个“东方奇观”。

这还没完,片中最惊险的莫过于从停车楼顶部纵身一跃,以五层楼高度跳到对面四层楼上一块突出简易阳台上,这惊世一跳,吓傻了所有人,也彻底一脚踹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在他之前,好莱坞不少的动作电影是以部分动作戏外加特效来呈现的,但成龙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固有认知,原来有人这么“傻”,动作戏全部玩真的。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询问成龙是如何完成《红番区》那经典一挑,对此成龙用11个字回应直接让他目瞪口呆:开机、起跳、开拍、停机、送医院。

以搏命的方式来拍电影,贡献出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然后还有无穷无尽的创意,成龙成功了。

《红番区》,终于踢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这已经是成龙第三次闯荡好莱坞了。

1980年。成龙揣着《醉拳》亚洲票房纪录闯好莱坞。结果,等来的是羞辱。

“Jackie Chan?没听过”。

《杀手壕》里,他的功夫被剪成机械打斗。北美票房仅850万。

五年后的《威龙猛探》更惨。98万美元票房。金酸梅提名。

片场导演甩下一句:“中国功夫?过时了。”

成龙躲进酒店大哭。然后订了单程回港机票。成龙爱哭,我们都知道,曾经被古龙当众羞辱哭,我们也写过了。

现在,一切都翻篇了。《红番区》北美票房收获3239万美元。收获1794家影院同步开画。华语片史无前例!

后来,这部电影在全球狂捞8000万美元,成龙直接闯进2000万美元俱乐部。

曾经的歧视化作敬畏:美国保险公司破例为他承保——此前他位列香港保险业黑名单榜首。

紧接着,《尖峰时刻》系列接踵而至。全球票房超8亿美元。

成龙成为了华语动作片的标杆,获得的成功远比李小龙走得更远。

最终,成龙与黑泽明、宫崎骏、萨蒂亚吉特·雷伊并列,成为第四个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可以说,成龙已经达到了动作类型片的极致。

那是1995年,在香港电影全面沦落的时刻,成龙却完成了自我进化,正式成为全球动作偶像。

《红番区》之前,他的那些动作片只在华语圈内纵横捭阖,在西方也只是在动作迷小圈子里有响应。《红番区》才是他真正的破圈之作,因为在西方获得大规模的公映,进而正式走进了千家万户,正式成为全民动作片偶像。

《红番区》的影响,当然不只是在西方大火,在香港在大陆,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因为《红番区》,华语电影圈正式诞生了“春节档”/“贺岁档”这一概念。

在香港,其实早年间的八九十年代也并没有“档期”这一说,但是喜欢热闹的香港人,很钟情在年近岁末的时候拍一些众星云集的合家欢喜剧,最有名的就是黄百鸣《家有喜事》系列,张国荣、周星驰、张曼玉、吴君如、古天乐、黎姿等无一没有出现在《家有喜事》这个经久不衰、屡试不爽的贺岁系列中。

又或者是像《东成西就》这样热热闹闹充满“无厘头”色彩的喜剧电影,都在那个年代应接不暇。久而久之,这种群星云集、热热闹闹的电影都会扎堆在年末集中上映。

但是,直到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才正式定义了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电影”。

成龙的这部《红番区》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像现在养成了过年合家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红番区》要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映,大家不都回家安安心心过年去了吗,谁还会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啊?这对于电影院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此之前,电影院并没有在春节期间开业的习惯。

但没想到的是,《红番区》上映却意外的红火,就连影院的工作人员都大吃一惊,原本大年初一到初三应该关门歇业的电影院,因为这部《红番区》而被挤得人声鼎沸。

这部《红番区》由唐季礼执导,成龙、梅艳芳等主演,也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被引进内地的电影,在内地狂轰9500多万元票房,创下了港片历史票房纪录。要知道那时候的电影票票价仅2元,等于是5500万人次进场观影。要知道后来的《流浪地球2》,观影人数也不过7000多万人次,时间已经到了2023年了。

《红番区》推出的次年,冯小刚拍出《甲方乙方》。开启内地黄金档期争夺战。“春节档”从此成为一个黄金档期。三十晚上看春晚,初一进电影院看最热门电影,从此成为全新的生活习惯。

1995年,41岁的成龙再次完成了自我晋级,成为了国际化大明星。他在自己的巅峰期之时,更上一层楼。

同年,成龙还推出了《霹雳火》,导演换成了陈嘉上。这也是自《红番区》与好莱坞合作之后,又选择了与日本电影合作的一把。不过与《红番区》比起来,《霹雳火》并不是那么成龙化,片中只有游戏厅里的一场打斗戏,其余的大场面都用来呈现赛车场面。嗯,这是一部以赛车为主的影片,尽管大场面不少,但成龙标志性的打斗少了很多,就很不成龙。

如果没有《红番区》,可能《霹雳火》会是一部失败的影片,但是有了《红番区》打底,《霹雳火》同样为成龙赢得了不错的票房,而且还展现出了他勇于开拓新题材的尝试,尤其在香港电影全面沦落的时候,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勇气与品质了。

在成龙完成自我进化的同时,另外一位功夫明星在干什么呢?

要知道,《红番区》原本是一部为李连杰量身定制的作品。剧本的第一页,分明就写着“Jet Li as Keung”。Jet Li 是李连杰的英文名字,Keung是《红番区》里男主角马汉强的名字,Keung就是“强”。

但是,那时候李连杰与嘉禾之间的合同纠纷还没有掰扯清楚,李连杰也就拒绝了这个剧本。毕竟,他曾经出演过《龙在天涯》《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两部在美国拍摄的影片,剧本结构与《红番区》都差不多,两部片都失败了,他觉得再次出演一个类似的电影,意义不大。

那时候,李连杰刚结束《精武英雄》里行云流水的打斗,那是港片黄金时代最纯粹的武学诠释,每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但是,这么经典的《精武英雄》,在当时却扑街了,李连杰与他的“正东影业”亏得很惨。他亟需一部电影来完成翻身。根据自己的判断,他断定《红番区》不行。同一时间,徐克拿出了一个剧本叫《黑侠》,也是为李连杰量身定制的剧本,看起来冲击力十足,很有现代感,更有超级英雄的味道。所以,李连杰选择了出演后者。

真是天不遂人愿,李连杰再次出现了判断失误。《黑侠》并没有意象中的那般出挑,他也没能实现自我蜕变。反倒是直到3年后的1998年,李连杰才凭借《致命武器4》里的15分钟反派戏,在好莱坞一战成名。

也是1998年,《巅峰时刻》正式出炉,成龙片酬达到了2000万美元,外加票房提成。而李连杰出演《致命武器4》的片酬是50万美元。

一度,李连杰也有些不甘心,甚至不太情愿出演《致命武器4》,毕竟他已经在亚洲红了十几年,但好莱坞只当他是个新人。还是袁和平劝他:“这15分钟就当给世界递个名片了。 ”结果电影一放,观众全在问:“那个中国反派是谁? ”干净利落的动作戏直接把男主角梅尔·吉布森的风头抢了一半。

这张“名片”递得值。

第二年李连杰就主演了《致命罗密欧》,片酬涨到240万美元。 2001年更进一步,《龙之吻》片酬500万,《救世主》直接冲到750万。 三年时间,片酬翻了15倍。

当然,与成龙比起来,李连杰的好莱坞之旅还是差了很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已经是很成功的演员代表了。而且,要论单部作品的爆发力,李连杰的《致命罗密欧》北美首周票房1800万美元,当时创下了华人主演电影的开画纪录。

其实,《黑侠》也没那么差,在欧美录像带市场非常火,港片迷弟昆汀·塔伦蒂诺见人就安利。只是,它属于小圈子,只火在动作片影迷的圈层之内,没有破圈。因为《致命武器4》是好莱坞一线大制作,他才完成破圈,成为成龙之后又一个被西方观众记住的华语动作明星。也因此紧随其后的《致命罗密欧》一上映就爆了。

如果《红番区》由李连杰来饰演,他能做到像成龙那样火吗?大概率不会,毕竟成龙特意添加的喜剧元素,就是李连杰玩不来的,而且成龙的那些搏命输出,大概率李连杰也玩不来。

其实,两个人闯荡好莱坞的路径截然不同。

一个靠体系作战稳扎稳打,一个凭极致技能闪电突围。

《红番区》的背后,是一整个成家班的辛苦付出,而《致命武器4》里就只是李连杰在洋人堆里靠敏捷的身手完成突围。

这就是关键差别,成龙是带着成家班和香港编剧团队去好莱坞的,相当于把整个制作流程搬了过去。 拍《尖峰时刻》时,动作设计基本是成家班主导。 李连杰更多是单打独斗,靠个人动作表现力征服导演。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成龙保留了更多创作自主权,但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压力;李连杰更快适应好莱坞工业体系,但角色话语权有限。成龙演的都是自己想演的影片,而李连杰之后出演的角色总是别别扭扭,不太讨华语观众的喜欢。

两人在好莱坞的发展后劲也完全不同。 成龙在好莱坞的巅峰期其实就五年左右——《尖峰时刻2》全球票房3.47亿美元是最高点,之后《环游地球八十天》票房惨败,他就慢慢把重心转回了华语市场。 李连杰更短暂,几部主演作品后,因伤病和市场变化也逐渐回归内地。

为什么巅峰期都这么短? 仔细看两人的角色设定就明白了。 成龙在好莱坞演的都是带喜剧色彩的警察或侦探,动作设计保留了他的标志性幽默打斗。 而李连杰的角色多是冷酷能打的“东方神秘高手”,比如《狼犬丹尼》里的格斗机器。 这种角色设定虽然亮眼,但戏路明显更窄。

说到了他们动作的区别,还是用袁和平的话来做个总结。当年,袁和平给两人都设计过动作,他说成龙像街头打架的小混混,李连杰像比武大师。 但问题来了,你是观众的话,周末晚上更想看见谁在银幕上蹦跶? 是那个永远在逃跑的成龙,还是那个一招制敌的李连杰?

好莱坞制片人后来总结过规律:成龙的电影就像马戏团表演,你会担心他会不会摔死;李连杰的电影像武术教科书,你会惊讶动作还能这么漂亮。问题在于,你会更喜欢哪一个?

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还是回到1995年。那时候的成龙,新的巅峰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身为演员的成龙,陆续推出了《警察故事4》《一个好人》《我是谁》,依旧是每一部都大火。

且让我们接下来陆续聊起。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