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暂停日本电影在华上映审批,20亿票房归零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27 12:30 1

摘要:11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近期中日文化交流受阻的问题作出回应,彭博社记者提问称,过去两周,中日关系明显趋于紧张,中方相关部门已暂停对日本电影在华上映的审批流程,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陆续取消了二十余场日本音乐人的演唱会。

11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近期中日文化交流受阻的问题作出回应,彭博社记者提问称,过去两周,中日关系明显趋于紧张,中方相关部门已暂停对日本电影在华上映的审批流程,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陆续取消了二十余场日本音乐人的演唱会。

外界普遍关注,这是否属于中国对日本的反制措施?是否存在针对日本文化产品的官方指令?此类文艺活动的暂停又将持续多长时间?

毛宁明确表示,近期中日交流合作受到影响,根本原因在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关于台湾问题的不当言论。

这一表态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恶化了中日交流氛围,毛宁强调,日方应当立即纠正错误言行,停止在涉华问题上制造事端。

据公开报道,原定近期上映的日本电影《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工作细胞》等均已宣布暂缓上映,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变化并非单一行政命令所致,而是中日关系变化在文化产业层面的直接反映。

事实上,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市场表现往往最能直观反映公众情绪,高市早苗发表涉台敏感言论后不久,日本动画电影《鬼灭之刃》的中国内地上座率从13.8%骤降至0.3%。

这一数字意味着即使包场观影也难以坐满一排观众,面对市场冷淡,片方和引进方主动宣布影片暂缓上映,他们深知观众用“钱包投票”的影响远超任何官方表态。

这并非政府单方面的“打压”,而是市场自发的理性选择,中国观众的消费行为直接反映了民族情感和立场。

当中日关系出现波折,相关文化产品自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这种“你伤害我感情,我让你赚不到钱”的逻辑,是市场机制和民意的双重作用。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日本引进片在中国市场的年均票房贡献稳定在15至20亿元,占进口动画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

中国观众的支持为日本动画产业链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从版权方、引进公司到影院环节,相关各方已习惯于这条稳定的收益路径。

长期以来,产业各方形成了某种“默契”:只要日本电影不碰政治红线,市场就会为情怀和品质买单。

然而这份默契的前提是“政治绝缘”,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钓鱼岛争议、历史问题以及日本政客的挑衅言论,只要作品本身不过界,市场就会包容。

然而高市早苗的言论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文化本应无国界,为什么要让无辜的艺术家和作品“买单”?但现实是,文化从来不是真空中的花瓶。

自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中国获得5.29亿票房后,日本片方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此后每年都有大量日本动画电影争相进入中国市场,赚取人民币的同时,也在经营文化影响力,然而当政治红线被突破,市场反应迅速,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精准打击了日本文化产业的“七寸”,与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不同,电影和演唱会的限制不会对中国产业链造成重大损失,却能让日本相关企业感受到切肤之痛。

暂停审批、取消演出,影响的是日本文娱产业的实际收益,而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有限,这种策略正是博弈论中的“最小有效剂量”:既表达了立场,又避免了过度反应。

类似的做法在中韩关系中已有先例,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后,中国对韩流娱乐产业实施了“限韩令”,导致韩剧下架、艺人停签、演唱会取消,韩国娱乐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事实证明,在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面前,文化交流必须让步。

此次中日关系紧张,除电影外,演唱会等文娱活动也受到波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陆续取消了日本艺人演出,涉及场租、票务、周边、差旅等全产业链。

对于那些习惯了“日本政客随便说,中国市场照常开”的从业者来说,这一局面的出现,意味着旧有规则已经终结,新的游戏规则非常清晰:想在中国市场获利,首先要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社会情感。

文化可以跨越国界,但绝不能跨越底线,中国市场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原则和底线。

这不是一场“文化战争”,而是一次利益关系的精准调整,是中国社会在维护自身利益时的理性选择,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日方能否正视并尊重中国社会的核心关切。

特别提示:内容来自@新派新闻,文中信息均基于对上述官方、公开渠道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仅作信息传递之用,不代表本账号任何主观立场或价值判断。若涉及版权争议,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账号,我们将第 一时间核实并妥善处理。

来源:涞源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