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幕上,那个曾以细腻演技征服观众的新晋金鸡影帝,此刻正化身面目溃烂的怪物,在晦涩难懂的梦境中挣扎——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冒险的一次选择。
银幕上,那个曾以细腻演技征服观众的新晋金鸡影帝,此刻正化身面目溃烂的怪物,在晦涩难懂的梦境中挣扎——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冒险的一次选择。
金鸡奖的荣耀还未散去,易烊千玺已经带着新作《狂野时代》站上了风口浪尖。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那晚,24岁的他凭借在《小小的我》中对脑瘫患者“刘春和”一角的深刻塑造,成功摘得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金鸡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就在众人为他事业的新高峰欢呼时,电影《狂野时代》的上映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就在易烊千玺获金鸡奖的同时,他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正式上映。这部电影来头不小——在第七十八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荣获特别奖,预售总票房就突破1亿元,截至今日仍持续走高。
与赫赫票房成绩相对的是,本片离场率高,豆瓣评分仅6.5分,很多观众看完一头雾水。
《狂野时代》设定于人类摒弃梦境的近未来,却从一个依然活在梦中的怪物讲起。影片延续了导演毕赣独特的创作风格,刚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易烊千玺,在片中饰演“迷魂者”。
通过体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穿越一个世纪的狂野幻梦。
电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对应五种感官体验。易烊千玺在片中一人分饰五角,从浑身溃烂的怪物到带有破碎感的少年邱默云,从悔恨的儿子到街头混混,身份不断变换。
“折磨观众,到底犯不犯法”——有媒体直接以此为题发表评论文章,道出了许多普通观众的心声。文章指出,与票房成绩相对的是,本片离场率高,很多观众看完一头雾水,有不忿者,大骂“故弄玄虚”“浪费时间”。
影评人徐若风在今日影评中则给出了更为专业的解读:易烊千玺此前通过一系列现实主义角色稳步积累,以扎实的表演令观众信服。
而《狂野时代》则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挑战:他必须摒弃过往的路径,专注于塑造多变的形象与虚幻空灵的气质。
这种专业视角与普通观众感受之间的鸿沟,成为这部电影最明显的争议点。有观众无奈表示:“千玺演得很好,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演什么。”
易烊千玺在《狂野时代》中的表演确实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一人分饰间谍、迷魂者、混混、僧人、小偷、小镇年轻人等不同身份,每一段都要求他在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即时重生”。
从表演角度看,他的脸部线条更稳、更能吃镜头,镜头特写会让他的情绪从神情细节透出来。
寺院段落里,他不靠台词,而靠眼神和呼吸传达压抑;谍战段落中,他的紧绷、扫视、身体的戒备感让情绪的危险性自然溢出。
但即使如此,电影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角色太碎,碎得无法形成完整的表演。
观众可以看到他每一次努力地进入角色,但每一个角色都瞬间被切断、打断。上一段他还是赎罪的僧人,下一段直接变间谍,再下一段又成了小偷。
这些角色都有潜力,但没有任何一个获得“成长曲线”“人物弧光”或“情感链接”。
记得有位电影前辈曾说过:“电影是艺术,也是沟通。”当易烊千玺在《狂野时代》中一人分饰五角,努力诠释着五种感官体验时,他展现了一个年轻演员的探索精神。
但当影院里的观众纷纷提前离场,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看不懂”的抱怨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当作品的艺术追求与观众的接受程度产生巨大落差时,电影是否真的实现了它的价值?
作为刚获得中国电影最高荣誉的演员,易烊千玺无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的道路上,他该如何在艺术探索与观众期待间找到平衡?
来源:从零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