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火》到《放·逐》:黄秋生吴镇宇为何再演“兄弟反目”?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27 12:00 1

摘要:但杜琪峰偏不信邪,拉着《枪火》原班人马拍了这部电影,你说他是怀旧还是真有底气?

2007年《放·逐》上映时,香港黑帮片已经有点“过气”了。

那会儿观众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对巷战、兄弟情这套似乎没那么买账。

但杜琪峰偏不信邪,拉着《枪火》原班人马拍了这部电影,你说他是怀旧还是真有底气?

我第一次看《放·逐》时,差点以为是《枪火》的续集。

黄秋生、吴镇宇、张耀扬那几张脸一出来,DNA都动了。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续作,是杜琪峰憋着劲儿想给香港黑帮片换个活法。

2006年筹拍《放·逐》时,银河映像其实挺冒险的。

前几年《黑社会》系列虽然火,但观众对“纯黑帮片”的热情在降。

杜琪峰想出的招是“情怀杀”把2000年《枪火》那拨主演全找回来,黄秋生、吴镇宇、吕颂贤、林雪、张耀扬,江湖人称“银河五虎”。

这帮人凑一起,不用对台词都有戏。

黄秋生还是那个“定海神针”,一个眼神就知道兄弟在想什么;吴镇宇照旧演“疯批美人”,嘴角一挑全是戏;林雪更不用说,往那儿一站,喜剧感和悲情味儿都出来了。

光看这阵容,票房就稳了一半。

但杜琪峰没只靠情怀。

他拍《放·逐》时玩了个“即兴创作”的把戏。

拍到结局时,据说剧本都没定,他让演员自己选:“你们觉得这几个兄弟最后该活还是该死?”最后定的那个结局,有人说是妥协,有人说是神来之笔,反正现在看来,确实比按套路拍有意思。

《放·逐》最牛的地方,是把枪战拍成了“看得见的声音”。

电影里澳门那片老居民区,巷子窄得转个身都费劲,杜琪峰偏要在这种地方拍枪战。

你猜怎么着?子弹打在墙上的回声、玻璃碎掉的脆响、甚至演员喘气的声音,都比爆炸声清楚。

医生办公室那场戏我记了好多年。

就那么个小房间,黄秋生他们躲在桌子底下,对方从门口往里冲。

镜头没乱晃,就跟着子弹的轨迹走:先打穿木门,再擦过台灯,最后嵌进墙上的挂画里。

那一刻你根本不觉得暴力,倒像在看一场“子弹跳棋”,每个落点都透着设计感。

以前看吴宇森的黑帮片,枪战是“爽”,小马哥双枪一掏,血花溅起来都带节奏。

但杜琪峰在《放·逐》里不一样,他让子弹“慢下来”。

有个镜头,张耀扬中枪后靠在墙上,血顺着手指缝往下滴,滴在地上的声音比枪声还响。

你突然就明白,这不是在拍打架,是在拍“人怎么面对死亡”。

说到“义”字,《放·逐》里的兄弟情有点“拧巴”。

阿火拿着枪对着阿和时,手都在抖。

按老黑帮片的套路,要么开枪要么放下,哪有这么磨叽?但杜琪峰偏要让他站在那儿,镜头怼着脸拍,连汗珠怎么往下滚都看得清。

后来才懂,这哪是拍“兄弟反目”,是拍“成年人的身不由己”江湖早就不是“你对我好我就跟你走”的年代了。

黄金在电影里是个有意思的东西。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抢钱的道具,看到最后才发现,那箱黄金更像个“道德测试题”。

阿和说“分了钱各走各的”,阿火却说“钱重要还是兄弟重要”。

最后黄金撒了一地,他们却为了保护对方中枪。

搞了半天,杜琪峰是想说:江湖到最后,能带走的从来不是黄金,是心里那点没凉透的热乎气。

现在再看《放·逐》,更像杜琪峰写给香港黑帮片的一封“告别信”。

2007年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往合拍片靠,纯本土黑帮片越来越少。

他好像早就知道似的,在电影里加了好多“闲笔”:兄弟们坐在海边吃西瓜,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阿泰受伤后靠在墙上笑,血从嘴角流下来还在说“痛快”。

这些画面哪有黑帮片的影子,分明是在拍“回不去的旧时光”。

有人说《放·逐》不如《枪火》冷峻,多了点浪漫主义。

我倒觉得,这是杜琪峰故意的。

他知道黑帮片的黄金时代快结束了,索性让子弹慢一点,让兄弟情浓一点,让观众记住:香港黑帮片不止有打打杀杀,还有一群人用生命在银幕上写“江湖”这两个字。

最后那场枪战,五个人背靠背站着,子弹从四面八方打过来。

慢镜头里,他们的表情一点都不凶,反倒有点释然。

那一刻突然明白,杜琪峰拍的哪是黑帮片,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里的“最后起舞”。

子弹落尽,江湖散场,但总有人会记得,曾经有部电影,把暴力拍成了诗,把告别唱成了歌。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