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把镜头定格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尾声——第五次战役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边打边谈”的漫长阶段。影片讲述了从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志愿军一边在前线浴血奋战,一边在谈判桌上捍卫尊严
潮新闻客户端 汤宇晗
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把镜头定格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尾声——第五次战役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边打边谈”的漫长阶段。影片讲述了从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志愿军一边在前线浴血奋战,一边在谈判桌上捍卫尊严的历史。与前两部相比,这部电影不再以“胜利”为主要目标,而是更关注战争与和平之间那条漫长而沉重的过渡地带,讲述那些无名者的坚守、信念与代价。
战争片常常容易被宏大的叙事所裹挟,人物沦为符号,情感被口号取代。但《志愿军:浴血和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克制的,它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冷静的镜头语言讲述热烈的信念。陈凯歌显然在这部影片中有意降低“英雄化”的强度,他让“国家”的故事通过“人”的情感被看见。无论是上甘岭战场上血与火交织的激战,还是谈判桌上漫长而紧张的对峙,观众看到的都是普通人——他们害怕、痛苦,却依然坚持;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被命运推到了历史的浪潮前。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那一幕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镜头从老年李晓的视角缓缓推进,烈士的骨灰被专机护送回国,国家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的归来。飞机缓缓降落,舷梯被灯光照亮,覆盖着国旗的棺椁被庄严地抬下,整齐的仪仗队列和肃穆的军礼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震撼。那一刻没有嘈杂的音乐,只有风吹过旗面的声音,安静得让人心里发酸。看到那一幕,我突然有一种呼吸被收紧的感觉——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字、那些曾经牺牲的年轻面孔,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了。他们不再只是课本上的英雄,而是鲜活的、可以被触摸到的记忆。影片在这场几乎无声的仪式中,完成了情感的升华:和平的意义不只是停战的那一刻,更在于让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都被看见、被记得。那种沉默的庄严,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影片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采用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条线在战场上,一条线在谈判桌上。前线的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钢铁与炮火,后方的代表以语言与耐心抗衡外交的压力。两条线时而并行,时而交织,战争与谈判之间的切换,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导演巧妙地将上甘岭的爆炸声与谈判会场的敲击声并置,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跨越空间的共振。前线的胜负,决定了谈判的底气;谈判的进展,又影响着前线士兵的命运。电影在这两种“战斗”之间找到了平衡,也找到了表达国家意志的新方式。
与以往陈凯歌作品中常见的“诗性美学”相比,这部电影的美学更接近一种冷峻的纪实。泥泞的战壕、断裂的炮声、士兵在浓烟中咳嗽的镜头,构成了战争的真实质感。而另一边的谈判场景,则以静制动:几个人围坐桌前,语气克制、情绪暗涌。没有枪声,却有更残酷的较量。影片让人意识到,战争不仅发生在战场上,也发生在语言里。它是耐心与智慧的对抗,是信念与信念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军:浴血和平》并没有刻意去描绘“胜利”的荣耀。相反,它更强调“和平”的代价。电影多次用镜头凝视那些牺牲的瞬间:战士在泥水里倒下,雪落在他们的军装上;谈判代表在听到最新战况时,沉默地攥紧拳头。这些画面让人明白,和平并不是一纸协议那么简单,它是由无数生命换来的结果。影片没有把这些牺牲浪漫化,而是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痛与重。
影片结尾,停战谈判终于迎来了结果。那一刻并没有激昂的音乐,也没有夸张的庆祝,只有淡淡的光线和人物脸上复杂的神情。有人笑了,但更多的是沉默。陈凯歌用这种克制的方式结束了整部电影,仿佛在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打赢”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再也不希望有人去打。
影片的名字“浴血和平”,在看完之后显得格外沉重又准确。那些牺牲的年轻人,真的用血洗出了和平两个字。今天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享受安稳的生活,也许很难想象他们曾经经历的一切。但这部电影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里重新靠近那段历史,看到了和平的来处。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无数人的生命里生长出来的。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有民族的自豪,也有对战争的敬畏。战争的伟大不在于胜利,而在于那些仍愿意守护人性的瞬间。影片让人想到一种静默的力量——那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埋在人心底的信念。或许,这就是陈凯歌想表达的:国家的叙事,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它也可以通过一个士兵的眼神、一场谈判的沉默,被普通人理解、被普通人共鸣。
当炮火散尽,和平终于有了名字。那名字不是荣耀,而是“记得”。记得那些为了未来倒下的人,记得这段用血换来的安宁,也记得那份始终不变的信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