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我生活的两个世界》(ぼくが生きてる、ふたつの世界)聚焦在了一个生长于无声家庭的有声孩子的生命轨迹。这部改编自作家五十岚大真实经历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家庭、成长与和解的叙事诗,更是一次对沟通本质、身份认同以及无条件之爱的深刻诘问。它摒弃了煽情的戏剧冲突,转而
电影《我生活的两个世界》(ぼくが生きてる、ふたつの世界)聚焦在了一个生长于无声家庭的有声孩子的生命轨迹。这部改编自作家五十岚大真实经历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家庭、成长与和解的叙事诗,更是一次对沟通本质、身份认同以及无条件之爱的深刻诘问。它摒弃了煽情的戏剧冲突,转而以一种近乎白描的写实主义手法,引领观者潜入主人公五十岚大那既独特又普遍的内心世界,感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感官维度中,生命如何挣扎、迷惘,并最终寻得温柔的共振点。
故事从五十岚大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因听不见他的哭声而显得手足无措,便奠定了全片细腻入微的情感基调。电影并未急于放大聋哑家庭面临的外部困境,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家庭内部,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细节。例如,母亲与父亲依赖开关灯的闪烁作为门铃,年幼的大在餐桌上用稚嫩的手语与父母交流,甚至在公共场合充当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些看似平淡的片段,却精准地勾勒出大在童年时期便已承担的特殊角色——他不仅是儿子,更是父母赖以感知有声世界的“耳朵”与“声音”。从童年时期的懵懂与纯真,到少年时期面对同侪异样眼光时的敏感与自卑,再到成年后对家庭情感的重新审视与接纳,演员将角色内心的转变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一个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即聋哑父母的健全孩子)独特的成长心路。
影片对于“两个世界”的呈现,不仅仅停留在听觉的有无,更延伸至文化、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层面。对于年幼的大而言,父母的无声世界是天然的存在,手语是他的另一种母语。然而,随着他步入校园,接触到更广阔的有声社会,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开始显现。同龄人的不解甚至嘲弄,让青春期的大逐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产生了羞耻感。他开始刻意隐瞒父母的状况,回避在公共场合与他们进行手语交流,甚至在填写升学志愿时,潜意识中也将“逃离”原生家庭作为一种目标。这一段对青少年敏感自尊的描写,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电影以一种理解与悲悯的视角,呈现了个体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的普遍困境。大对家庭的疏离,实则是对自我身份不确定性的一种应激反应,他渴望融入主流,却又无法割舍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
分别饰演父母的忍足亚希子与今井彰人,本身作为听障人士,其表演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是本片成功的关键。他们并非简单地“扮演”听障人士,而是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细腻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母亲的温婉坚韧,父亲的沉默深情,通过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细微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的流转,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特别是母亲一角,忍足亚希子以其精湛的“无声”表演,传递出超越语言的母爱。无论是面对儿子童年时的依赖,青春期的叛逆,还是成年后的归来,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关切、失落、欣慰与包容,都深深打动了观者。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在阳台注视儿子背影的镜头,无言之中却蕴含了千言万语,成为了全片最具情感穿透力的画面之一。父亲的角色虽然相对内敛,但其笨拙却真挚的爱意,亦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如默默为儿子准备便当、在他失意时给予无声的陪伴等细节,得以温暖呈现。
在影像风格上,电影选择了一种朴素克制的纪实美学。大量运用固定机位与长镜头,减少了不必要的剪辑与花哨的镜头运动,使得观众能够静心沉浸在角色的生活情境与内心世界之中。影片的整体色调偏向温暖柔和,即使在描写主人公内心矛盾与家庭冲突的段落,也并未采用过于阴暗或强烈的视觉反差,始终保持着一种内敛的温情。
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对声音的处理极具匠心。它并非完全隔绝背景音,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通过降低环境音的音量,或是在关键时刻抽离背景音乐,来模拟一种相对“寂静”的听感,使观众得以更深切地体会聋哑人士的感官世界,以及主人公在有声与无声世界之间游移的状态。手语在本片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其优美与精确,在镜头的细致捕捉下,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这种对听障文化细腻且尊重的呈现,显现了创作团队的严谨态度与人文关怀。导演在筹备期间曾深入走访多个听障者组织与家庭,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可信。
影片后半段,随着父亲的突然病倒,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转折的重要节点。在外求学多年,试图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的大,不得不重新面对他一直以来想要逃避的“责任”与“羁绊”。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重新学习手语,尝试理解父母数十年如一日的沉默与坚守,也逐渐意识到,那份看似“异样”的家庭环境,实则承载着最纯粹、最深沉的爱。电影并未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和解场面,而是在平实的日常互动中,让隔阂逐渐消融,让理解缓慢滋长。大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自我身份的坦然接纳。他不再将“CODA”视为一种标签或负担,而是理解到,这份独特的生命经验,塑造了他之所以为他的特质。
《我生活的两个世界》并非一部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特殊家庭故事的影片。它透过五十岚大的视角,探讨了更为普世的家庭情感议题。亲子之间的隔阂与理解,个体的成长与蜕变,以及对“家”的定义与归属感的追寻,这些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核心母题。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真诚和不加矫饰的方式,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柔软的部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并不仅仅依赖于声音和语言,更在于心与心的贴近与聆听。爱,能够跨越一切感官的障碍,在沉默中爆发出雷霆万钧的力量。
这是一部情感饱满、制作精良的佳作。导演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洞察力,将一个关于听障家庭的故事,升华为对生命、爱与沟通的深刻礼赞。演员们的真挚演绎,朴素而精准的镜头语言,以及对听障文化细致入微的呈现,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温暖而坚实的内核。它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炫目的视听奇观,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足以在观者心中留下悠长而深刻的回响。在喧嚣浮躁的时代,这样一部引导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无声世界中生命律动的电影,尤显珍贵。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有声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怎样的生命样态,以及我们应如何以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态,去搭建跨越差异的桥梁。这部电影,无疑是近年来日本剧情片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温柔力量。
来源:晟锐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