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半年时间,从曾经执掌米拉麦克斯影业的大佬比尔·布洛克,到在迪士尼、派拉蒙混迹多年的老将贾娜·维诺格雷德,一个个都扎进了短剧这个新赛道。
说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好莱坞的大佬们见面聊天,话题早就从"最近在拍什么大片"变成了"你家短剧平台搞得怎么样"。
这半年时间,从曾经执掌米拉麦克斯影业的大佬比尔·布洛克,到在迪士尼、派拉蒙混迹多年的老将贾娜·维诺格雷德,一个个都扎进了短剧这个新赛道。
为啥这些传统影视巨头突然对短剧这么上心?说白了就是被现实逼的。2023年那场持续半年的大罢工让好莱坞伤筋动骨,2024年北美影院票房又跌了三成。
更让他们坐不住的是,连奈飞这样的流媒体巨头都发现用户每天看视频的时间从80分钟掉到了65分钟——观众都被短剧给抢走了!
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美元,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奈飞现在年收入的十倍。面对这么一块大蛋糕,好莱坞怎么可能不心动?
中国短剧的崛起直接给全球娱乐行业上了一课。就拿比尔·布洛克新搞的GammaTime来说,虽然打着"高品质罪案短剧"的旗号,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在模仿中国短剧平台的打法。
就连找金·卡戴珊这样的明星来投资站台,也都是中国玩剩下的套路。
更有意思的是,老牌影视公司福斯娱乐直接收购了乌克兰的短剧平台My Drama。
为什么宁可买现成的也不自己搞?原因很简单:好莱坞那套制作流程根本玩不转短剧这种三秒一个反转、每集都要有钩子的新玩法。
现在的短剧市场早就不是中美两强争霸,而是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最让人意外的是印度这个开挂选手的表现。
本土平台Kuku TV靠着兄弟公司Kuku FM积累的千万用户,只用了四个月就冲上印度下载榜榜首。
印度短剧平台的高管说得特别直白:"中国短剧的数据最好看,因为那些修仙、玄幻题材特别对印度男性观众的胃口。"
这话确实没说错,早年港片在印度培养起来的观众基础,现在反而成了中国短剧的突破口。
成本优势更是印度的一大杀招。在美国拍一部短剧平均要花15万美元,在印度2万美元就能搞定。现在连土耳其的导演和演员都被挖到印度拍短剧,就因为人工成本只有好莱坞的七分之一。
印度人正在把自己打造成新的短剧制作中心,这架势像极了当年的横店。
乌克兰的Holywater公司也不容小觑。他们家推出的My Drama是唯一挤进全球收入榜前十的非中国平台。被福斯收购后,他们马上推出了AI互动剧,让观众可以和虚拟角色谈恋爱。
这种创新玩法连中国平台都还没大规模尝试。
韩国的Vigloo平台则靠着韩流美学在欧美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他们改编的《冬季恋歌2025》短剧版在北美市场付费率翻倍增长。看来不管内容形式怎么变,文化吸引力始终是关键。
必须承认,中国在短剧产业链上确实有先天优势。从编剧到拍摄再到后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像ReelShort这样的平台,上新速度比海外平台快得多。
但问题也在这里:光靠速度快真的能一直领先吗?
业内专家说得特别实在:"本地人最懂本地故事,光靠翻译中国剧集的红利期很快就会过去。"中国短剧要想持续领跑,必须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
第一个突破点是做精品。好莱坞想在"高端罪案剧"上弯道超车,中国平台反而应该深耕东方特色IP。
比如把《白蛇传》改编成玄幻短剧,在东南亚市场的数据比欧美高出200%,这就是文化亲近感的优势。
第二个方向是技术赋能。乌克兰平台已经用AI互动剧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平台有更庞大的用户数据,完全可以在个性化剧情上做得更深入。
第三个关键是本土化合作。和印度Kuku TV、韩国SpoonLabs这些本土平台合作拍剧,用中国资本加本地团队的模式,既能保证内容质量又能避免文化水土不服。
说句实在话,短剧这波浪潮是中国第一次在娱乐产业定义全球规则。接下来比的不是谁做得快,而是谁能让人上头——就像当年我们追美剧、韩剧那样,让海外观众也对中国故事欲罢不能。
短剧出海这出戏越来越精彩了。好莱坞在学中国,印度在抄中国,乌克兰用AI追中国……这场面真是前所未见。
中国第一次在娱乐产业当了老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心服口服。毕竟观众最终投票的不是国籍,而是哪个故事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熬夜追更。中国短剧,得靠真本事说话。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