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20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承办的“悲喜归一,音理寻源”——陈其钢传记电影《隐者山河》清华专场放映活动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吸引线上线下近8万观众观看。
《隐者山河》
清华艺术+公开课回顾
2025年11月20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承办的“悲喜归一,音理寻源”——陈其钢传记电影《隐者山河》清华专场放映活动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吸引线上线下近8万观众观看。
《隐者山河》历时七年拍摄,辗转七座城市精心打磨而成。影片从浙江丽水黄泥岭的古朴静谧,到巴黎的时尚浪漫,再到墨尔本的活力四射,以六个人生面相有机交织,立体呈现了旅法作曲家陈其钢的音乐世界。影片既展现他在《悲喜同源》《如戏人生》等诸多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坚守,也坦诚记录了其经历“失独”之痛后的生命思索,生动诠释了 “悲喜归一,音理寻源” 的深刻主题。
本场放映活动包含映前对话、观影、映后交流三个环节。电影放映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隐者山河》导演郭旭锋,《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写作者黄菊等嘉宾齐聚现场,围绕影片创作、影片解析、跨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对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李涓主持了对话与交流环节。
李涓(左一)主持映前对话环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指出,陈其钢身上具有一种“隐者气质”,即在喧嚣中坚守纯粹,于多元中保持本真,这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尤为珍贵的品格。本期主题《隐者山河》的选定,也源于这种气质所蕴含的沉静、思考与力量。清华美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办学理念,将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本次放映活动作为学院学术品牌“艺术公开课”的一讲,正是希望通过面向公众的持续性艺术教育,引导更多人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在欣赏与对话中涵养精神世界。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从跨文化交流视角解读了陈其钢的艺术成就。作为多次接触到陈其钢本人的留法学者,他分享了两人合作将苏东坡《江城子》译成法语用于音乐演出的经历,指出陈其钢是一位葆有极高精神性的艺术家。陈其钢既深谙西方音乐创作传统与现代音乐语言,又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在作品中自然流露自身的文化根脉,这种创作路径与清华美院庞薰琹、吴冠中等前辈大家推动中国风格艺术的探索一脉相承,都是 “以世界眼光回望本土文化” 的生动实践,当代青年艺术创作者和求学者应当具备开阔的视野。
覃川(左)、董强(右)发言
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以《隐者山河》中所呈现的艺术坚守与生命哲思为引,从艺术实践角度分享了当代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状况。他介绍,中国爱乐乐团在二十五年间始终坚持“人才标准不变、艺术标准不变、制度建设完善”的原则,并通过与世界著名音乐家合作不断提升艺术水准。二十年来,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几乎每年在中国巡演,为国内观众提供了直接接触国际高水准演出的机会。同时,中国本土乐团数量持续增长,形成活跃、多元的演出生态。交响乐观众的年轻化趋势亦令人振奋,人口基数、艺术教育普及度与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为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认为,《隐者山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史”电影,它超越传统传记片的叙事框架,更深入呈现了陈其钢的精神世界。影片在真实与艺术之间取得了微妙平衡:呈现陈其钢面对人生、创痛与创作的精神态度,展现他以音乐回应痛楚、直面命运、修复自我的过程,通过真诚的表达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在谈及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新可能时,雷建军表示,移动影像设备的升级与AI的快速迭代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内容创作者,但真正有价值的创作仍需坚守理性表达与精神内核,这正是影片给予当代创作者的启示。
李南(左)、雷建军(右)发言
《隐者山河》导演郭旭锋回应了创作理念,由于每位观众对人物传记的理解不同,影片并未追求跌宕的情节或刻意的技术设计,而是以六个渐次递进的“人生面相”构筑叙事结构,这一结构使故事流动自然、整体完整。他希望以真实、温和的方式呈现陈其钢的人生轨迹,让观众在细腻的节奏中理解其经历、进入其音乐世界,并触及陈其钢艺术观、人生观的内核。在视觉处理上,导演刻意避免“用画面定义音乐”,而是借助空灵、留白的自然影像,让观众在山川、飞鸟、星空等意象中感受陈其钢音乐背后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力量,获得内心的平静,并形成自己对陈其钢的理解。
《行李》主编黄菊从文本角度解读了陈其钢的创作理念。陈其钢曾强调“创作不取悦任何人”,只有当艺术家呈现最真实的内在时,作品才会鲜活、独特,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往往是一段漫长的历程。陈其钢曾在杭州工作,后到巴黎求学,三十年的法国生活,跨越中西文化的经历,使他最终走出地域的限定,回到自身生命经验,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黄菊还预告了即将出版的新书《坦诚》,记录了陈其钢在躬耕书院与全球音乐人共同生活、讨论与创作的过程。写作虽从音乐切入,却触及更广泛的人生困惑与精神课题,值得分享给更多读者。
郭旭锋(左)、黄菊(右)发言
映后,现场观众围绕影片细节、创作历程与人生选择等议题,与郭旭锋、黄菊展开深度互动。
有观众询问两位嘉宾在创作前与陈其钢建立连接的过程。郭旭锋导演透露,最初他以一封真诚的长信向陈其钢表达拍摄初衷,明确拍摄的意义并非歌颂或宣传,而是希望如实呈现其思想、选择与经历,为年轻人提供指引;黄菊则分享,在筹备新书《坦诚》时,她通过研读 150多万字的工作坊记录和多位与陈其钢共事者的叙述,以“看向陈其钢看向的地方”的方式,逐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人分享了各自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均表示:每个人的生命道路都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必须以坚韧走自己的路。寻找“真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人在困惑中更需要保持耐心,坚持自我,不急于给人生贴标签。
嘉宾们真诚细致的回应让观众在理解影片的同时,对艺术与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现场交流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清华艺术+公开课大合影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