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的一则问答掀起波澜。面对彭博社记者关于日本电影在华上映审批暂停、20余场日本音乐会取消的质询,发言人毛宁首次将文化领域波动与政治摩擦挂钩。这场始于两周前的"寒流",已从影视审批系统蔓延至演出市场,北京等地的剧院陆续撤下日本乐团海
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的一则问答掀起波澜。面对彭博社记者关于日本电影在华上映审批暂停、20余场日本音乐会取消的质询,发言人毛宁首次将文化领域波动与政治摩擦挂钩。这场始于两周前的"寒流",已从影视审批系统蔓延至演出市场,北京等地的剧院陆续撤下日本乐团海报,原定引进的动画电影《灌篮高手》剧场版等作品陷入审批停滞。文化市场的微妙变化,折射出中日关系的紧张升级。
毛宁明确将事件归因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政治家,近期公开宣称"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不同于以往外交抗议,此次中方选择在文化领域作出实质反应——这种"精准打击"既避免直接经贸对抗,又通过民众感知度高的文艺渠道传递警示信号。从《哆啦A梦》到《名侦探柯南》,曾伴随中国几代人成长的日本文化符号,此刻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这不是中日首次经历"文艺冷战"。2012年钓鱼岛争端时,日漫播放量曾暴跌70%,但此次官方介入的审批机制冻结更具系统性。如同2016年"限韩令"的重演,文化产品再度沦为地缘政治筹码。这种措施虽能快速传递政治立场,却也冲击着价值数百亿的中日合拍电影计划,波及视频平台已购入的日剧版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互信受损——东京电影节中国代表团临时取消行程,原定中日合办的文化年活动陷入僵局。
当被问及文化禁令持续时间,毛宁的回应仍聚焦于"日方纠错"前提。这暗示着解冻非朝夕之事,关键取决于日本政府的后续行动。历史经验表明,从"安倍漫画外交"到"动漫外交",文化向来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当前僵局中,两国文艺工作者成为最无奈的群体:日本音乐人在华演出取消率创十年新高,中国引进片商价值数亿的合同面临违约风险。或许正如《中日电影合作协定》签署时的愿景所言,唯有政治迷雾散去,樱花与牡丹才能在银幕上再度共绽。
来源:小萝莉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