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为桥 以情动人——电影人共话“中国电影的世界表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05:12 1

摘要:近日,“面向国际的电影叙事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如何在制度建设与市场协同中完善中国电影的世界表达,以真实的中国经验、成就呈现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如何在对话与互鉴中,探寻中国电影叙事创新与传播升维的有效路径?与会嘉宾展开了深入讨论。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陶语嫣

近日,“面向国际的电影叙事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如何在制度建设与市场协同中完善中国电影的世界表达,以真实的中国经验、成就呈现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如何在对话与互鉴中,探寻中国电影叙事创新与传播升维的有效路径?与会嘉宾展开了深入讨论。

善用节展,融入全球语境

在全球文化格局、媒介形态越发多元化的当下,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面临多重挑战。与会专家表示,中国电影要善用国际电影节等节展平台,构建系统化的海外发行与传播机制。电影节不仅是艺术展示的舞台,更是中国电影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通道。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看来,中国电影正处于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阶段,其短板在于世界性影响力仍显不足。尽管中国影片在票房上表现亮眼,但成绩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要实现国际叙事与传播,必须持续支持国际主流电影节,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开始在各大电影节担任评审、主席等角色,使得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表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应重视艺术电影在文化价值与精神表达上的独特作用。艺术电影的个性化创作和深层人文关怀,能够吸引国际文化与学术圈层的关注,其国际传播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商业电影。

叙事转译,触达更广泛人群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电影要在国际语境中触达更广泛的观众,关键在于“叙事转译”——既保留本土性,又以全球可感的情感、类型与工业水准实现共情与认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结合旅欧经验,认为中欧年轻观众在公平正义、弱势群体关怀等话题上有共同情感基础。他主张以细节传递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激发跨文化共情。

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制片人钱重远以《唐探》系列电影在海外取景为例指出,将中国文化符号与拍摄地的文化特征有机融合,能够在兼顾国内观众认同的同时,增强作品的国际传播力。他建议在创作前期深入调研拍摄地的历史与文化语境,推动中外合拍与文化共创的深化。

“叙事破壁”不仅是题材和情感的选择,更是类型化、工业化与文化转译的系统工程。《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认为,应提升对国际传播规律的认识,锻造国际表达的能力,研究海外观众的接受倾向和文化逻辑,实现叙事表达和文化观念的国际视野升维,让中国文化从信息触达迈向情感共鸣与态度认同。

渠道创新,既要深耕也要扎根

中国电影要在海外实现长期“生根”与“扎根”,不仅需巩固现有渠道,更要主动在海外建立或协同搭建长效平台,形成“IP打造—文化传播”的系统性路径。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结合当下文化产品的全球需求,提出了两条电影企业业务规划路径:一是以电影为IP源头,延伸至衍生品开发与版权运营,拓展票房之外的收益结构;二是系统开拓国际市场,既要考虑自建渠道,也要灵活借助现有渠道或与海外发行方合作。他表示,面对流媒体主导的新传播格局,电影出海应将版权销售与流媒体发行纳入长远战略规划。

中国电影集团党委书记刘春也有同感,“目前企业在‘拍完片后如何出海’方面仍缺乏系统的市场信息与政策指南。若能将国际主要市场的准入政策、门槛、激励与限制等内容汇编成系统资料并对外共享,将有助于企业更具针对性地制定出口策略。”

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指出,当下流媒体发行量大、影响广,已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通道。微短剧等新兴形态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高,应被视为重要的出海通路并加以培育和保护。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在全球语境中贡献独特的叙事实践与影像表达。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6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