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家书》:为不同文明对话打开广阔空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04:57 1

摘要:鼓岭,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之北的避暑胜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来自美国等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侨居福州期间,在此修建房屋,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居。许多人对这段经历毕生难忘,甚至把鼓岭称作“第二故乡”。纪录片《鼓岭家书》采用中美合拍方式,以美国高中生霍莉·柏

转自:光明日报

  近期,纪录片《鼓岭家书》在美国当地举行展映交流活动,将一段承载着中美人民深厚情谊的“鼓岭”记忆,呈现在世人面前,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鼓岭,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之北的避暑胜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来自美国等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侨居福州期间,在此修建房屋,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居。许多人对这段经历毕生难忘,甚至把鼓岭称作“第二故乡”。纪录片《鼓岭家书》采用中美合拍方式,以美国高中生霍莉·柏来华追寻先辈足迹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双线叙事,串联起中美两国人民跨越百年的共同情感记忆。该片的实践创新,对我国当前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国际传播习惯于讲述“我的故事”,但真正能够跨越文化边界、触动不同受众的,往往是“我们的故事”。如果能将“我们的故事”讲好,寻找共同话题、聚焦共同经历、凝结共同记忆、交流共同情感,则更容易打破彼此间的叙事壁垒。“鼓岭”正是这样一个承载中美民间友好交往故事的重要符号。鼓岭故事中蕴含的和平、友谊、爱与乡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能超越文化差异,直抵人心。通过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叙事,我们不仅在回顾共同的历史,也在构筑共识的基础,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讲好“我们”的故事,贵在精准对路,而非面面俱到。《鼓岭家书》在选题上切口小而聚焦,借助“鼓岭”这个共同记忆的符号,以一封家书、一段寻根之旅,生动书写了中美民间友好的主题,实现了情感的精准触达。在叙事方式上,影片注重贴近国际受众的观赏习惯,通过融入“纪录剧”的类型元素,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与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引入了青年一代的探索视角,不仅唤起了Z世代对这段共同记忆的关注,也为跨越时空的友谊传承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外合作、共同讲述是一种相对“高性价比”的制作策略。在《鼓岭家书》中,中国团队与美国历史频道深度合作,共同策划、拍摄。美国团队的深度参与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转译”的过程,能精准预判并弥合文化差异,使鼓岭的故事更易被国际观众理解和接受,从而显著降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折损。合作也意味着渠道的前置与绑定,使该片在创作之初就锁定了在海外主流平台的播出渠道,有效保障了传播的精准抵达与影响力。

  讲好“我们”的故事,不能止于“讲出来”,更要致力于“传得开、听得进”。当前部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仍存在“轻触达”的倾向,就好比“只管做饭,不问口味,不管招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传播的实际效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制作内容只是起点而非终点。以这部纪录片为例,完成拍摄与播出不应是终点,而可延伸为立体化传播的起点:是否可配套推出图书、短视频等衍生内容?是否可多组织线下展映、对话交流与学术研讨,深化认知与共鸣?是否可依托《鼓岭家书》这样的作品,打造中美青年交流活动,使其从影像延伸为现实?一个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可延展、可激活的传播IP。它应成为一系列传播行动的“火车头”,通过一源多用、多维开发,实现从单一产品到体系化传播的升级,这也是构建强效国际传播体系的关键所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