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电影人和路人,与《狂野时代》的恨海情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00:12 2

摘要:《狂野时代》上映了,口碑陷入两极分化,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狂野时代 退票”登上了热搜,我还看到一条很好笑的评论,说看这部电影像“在环球影城里连走五个鬼屋”。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E姐引言

2025/11/25

《狂野时代》上映了,口碑陷入两极分化,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狂野时代 退票”登上了热搜,我还看到一条很好笑的评论,说看这部电影像“在环球影城里连走五个鬼屋”。

这部电影从开拍起就因为“舒淇、易烊千玺”的合作受到关注,后来去了戛纳电影节,带回了一纸证书——真的是“一张纸”,没有奖杯,因为《狂野时代》所拿的“特别奖”是不定期颁发,非常设奖项。

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后来接受采访时暗示,这个奖是她“争”来的,因为电影非常打动她。

导演毕赣在片子里用到了很大胆的拍法,以极具表现力的影像串起了五个故事,且据说灵感来源于人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电影上映4天,票房已经达到1.4亿元,作为一部艺术片,在大盘冷淡的情况下还有这个成绩也是太难得。

不过电影自从公映之后,口碑就摇摇欲坠。为什么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观感有这么大的差异?它到底是不是“仅粉丝可见演技”或“仅懂王说好”?

E姐找了几位好基友,从不同角度,主观地聊聊这部片子。

01

技巧成熟的“生涯最差”

豆包(真人版):资深影评人 / 电影爱好者

之前看到过一篇报道,说2018年,法国导演皮埃尔·理森特在看过《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大象席地而坐》后,宣称毕赣和胡波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第八代导演的诞生”。

他说,以往的中国电影往往沉溺于“形容词”的美学,而毕赣等新一代的导演,则创造了“动词”的诗学。

在我看来,皮埃尔·理森特的意思可能是,相比于以往的电影,毕赣胡波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有着更现代的电影技巧的,着重于个人情感抒发的导演,在“个体”占据着主流的当下,毫无疑问,他们是与世界接轨的一批人。

可是呢,就像魏书均也会拍《河边的错误》一样,毕赣也无法始终留在荡麦,他不得不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甚至大到,启用了当红明星,直接拍了部电影史。

《狂野时代》,就是部关于电影史的电影。

从技术上来说,《狂野时代》其实很厉害,尤其是以“1999年的最后一夜”章节,你可以看到毕赣引以为傲的长镜头依然在当下华语圈没有对手,许多人愿意给这部电影以好评,大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如果你是一路跟随毕赣的影迷,大概率会比较失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往我们看到的毕赣电影,会想他在《路边野餐》里的那首诗,“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而《狂野时代》里,就变成了公映版被删掉的诗句,“我若双耳失聪,便能走入镜中”。

“诗歌”变成了“叙事工具”,其中很大的原因,恰恰就在于前面所说的,“个体”的缺席。

毕赣在这里致敬了很多电影——

从《水浇园丁》《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月球旅行记》,到《上海小姐》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等等。

可细究下来,这些电影又有多少算是毕赣的个体经验呢?我敢说,没有多少。

它们都是影史经典,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都是通过教科书才认识的它们,我们不可能在某个下午看到《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会觉得“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也不可能在看到梅里爱之后惊呼,电影可以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换言之,毕赣致敬这些电影,是完完全全的理性驱动,而不是感性驱使。

其实感性转变为理性也没太大问题,没有谁是一辈子的天才,能靠灵光支持整个职业生涯,主要看你理性逻辑加持之后,想把观众带向何方。

是一个重新认识电影的角度?还是某一处你从未发现过的芳草地?甚至于,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深情?

遗憾的是,《狂野时代》在这点上语焉不详。

它就像在玩一个拼搭游戏,通过一些并不缜密的逻辑,将电影史、社会史、个人表达组合在了一起,看似能自圆其说,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一些前人的观点混搭起来,拿过来复制粘贴罢了。

就像影片的第一部分,非常完美地复刻了默片时代的摄影技术。但你说他有什么新表达吗?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对我来说,《狂野时代》其实就是毕赣一次失败的尝试,他试图走出自己的经验,着眼于更宏大的题材,但或许正是如此,他最终丢失了以往作品里的“灵魂”,让这部作品只剩下一个美丽而空洞的躯壳。

它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就像前面说的,横向对比的话,其影像技巧在国产片里仍是数一数二的。

但对于毕赣来说,已经是生涯最差了。

还记得很多年前,我也像大部分人一样期待过毕赣,会希望他是中国电影下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能够支撑起华语艺术片的未来。

如今觉得,这个期望,可能有些过高了。

02

如果没有千玺,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养只鱼:易烊千玺粉丝 / 恐怖片爱好者

我是TFBOYS的团粉,喜欢易烊千玺已经11年了,千玺有新片上映当然是要支持的。

我觉得《狂野时代》表现得很艺术,有挺多细节是要深究的。但我没有时间,所以也没有深究。不过电影光看视觉也是很美的。

千玺演技非常可以,把五个不同的人物都演得很好,没有让我这个粉丝出戏。

电影有五个故事,我最喜欢他演的第四篇的“骗子”,这个篇章的故事叙述比较完整,也最容易懂。

骗子原本是为了钱跟小女孩合作,拿了钱都要走了,到车站时却无意中拿到了小女孩已经花掉的钱,上面还有小女孩问的问题。

他知道答案后还赶着回去告诉小女孩,可惜碰到仇人,被捅死了。这个情节让我觉得,他虽然是骗子,却没有完全失去良知,让我挺感动的。

不过,我觉得千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表演,是第二篇的邱默云。

这个角色一开场就被抓了,但能感觉到他的个性阴柔,话也不多,个性是有点奇怪的。

可他被警官从监狱里带出来之后,两人一起去那个装满镜子的密室,邱默云整个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关门的瞬间,动作超级妩媚,形象前后有变化,那种细节我感受到了。

但我觉得他最大的突破,是在同一部电影里同时扮演五个角色。之前他演《少年的你》里的小北,演完之后还是有段时间,能在他身上看到小北的影子。

现在六年过去了,他在《狂野时代》里已经可以同时演五个不同角色了,进步很大。

我能给《狂野时代》打9分,1分扣在它的元素太多了,跟传统的叙事性电影不太一样,让观众难懂。

但其实我也没怎么看懂。之前我听说过毕赣这个导演,但对他不了解,也没看过他之前的作品。

如果没有易烊千玺出演,我应该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03

致敬电影之前,能先致敬一下观众吗?

本可爱:路人 / 商业片爱好者

说实话,开场10分钟还没等来台词我就后悔了,但来都来了。

我平时不太看艺术片,喜欢不用带脑子看的电影,但毕赣之前那部《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是接受的,后来还特地去了电影取景地贵州凯里,就是导演的故乡。

以我对自己的了解,《狂野时代》这类没啥剧情的电影我大概率不会喜欢,但看之前听说它是喜欢的很喜欢,讨厌的极讨厌,所以我偏要自己尝尝咸淡。

看得时候就不停后悔了,我为什么就是不信邪呢?

电影一共五个故事,前面三个我一直没代入。

期间把今晚吃什么、明天吃什么,还有我太爷太奶全都想了一遍。我平时看电影挺专心的,很容易就进入心流状态,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导演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出现时我觉得如同天降甘霖,像一只快干枯的鱼突然得救了。

因为它是唯一有剧情的,能让我看懂的,而且20世纪末的背景设定跟我成长的年代很接近,才终于一下就看进去了。

还有那条父女暗线是我没想到的,腰缠万贯的老登找来“会特异功能”的女孩,实际上是想知道,多年前被自己烧毁的女儿的信里写了什么。

而女孩其实是个骗子,根本不会特异功能,但面对这个思念女儿的孤独老登,她突然心软,以“女儿”的口吻现场“编造”信件内容。

女孩自己其实也是个没有品尝过父爱的孤儿。

陌生人之间给彼此温暖,特别能体现人性光辉,我一直都特别喜欢,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意义。

第五个故事也还过关,但基本是毕赣的“自我复制”。

1999年最后一天的设定和长镜头,都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玩过一次的东西,就连闪现的黄觉、李庚希吃的苹果都很像是“我致敬我自己”,所以并不新鲜。

还有这个“黄毛爱上女吸血鬼”的故事,真的很像地摊文学,只有罗文那首《小李飞刀》出现时比较令人动容,但有9成是歌的功劳!

我不会因为最后两个故事就改变对《狂野时代》的看法,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电影。

毕赣接受采访时说电影的灵感来源是人的“五感”,但我觉得这完全是生搬硬套。

除了第二个故事里有“捅穿耳膜”这种非常表面化,且让人看了耳朵疼的场景之外,其他根本没在电影里表现出来。

电影也并不是一个追求“五感”的艺术,它只有视觉和听觉,所以这“五感”又是从哪来的呢?

我怎么感觉,导演就是无法把自己的灵感碎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拍一个所谓“五感”“六识”的拼盘电影呢?

开篇就是默片拍法,片子里还有不少致敬电影大师作品的细节,情节里有对“梦境”的阐释,而电影本身就被称为是“造梦的艺术”,种种细节能看出这又是一个致敬电影的片子。

但我特别讨厌电影人通过“我致敬我自己”来自嬷,所谓的“元电影情节”说白了也是自嗨。

动不动就“致敬电影”,真正厉害的大师还没来得及自我陶醉呢,李安、雷德利·斯科特还没拍“电影史”呢,毕赣这类既年轻、艺术成就也不高的导演,哪来这么多让人脚趾抠地的自我感动啊?

致敬电影之前,先把观众当人看很难吗?

最后,160分钟真的坐麻了,电影拍120分钟以内这事可以写入电影法吗?

04

没人规定电影必须“讲故事”

减20斤我就满足了:电影行业从业者 / 老电影爱好者

可能我心里那个喜欢装x的文艺青年还没死透吧,所以从影院出来就迫不及待给《狂野时代》打了四颗星。

同时我也能确定,这部片子会走向两极。喜欢它的,要么是和我一样喜欢装x的,要么是离大众遥远的,喜欢拗专业术语的学院派影评人。

曾经看过挺喜欢的一位电影博主说过:从电影诞生那刻起,就没人规定“电影必须讲故事,如果你坐在影院里期待的,不是“看一个故事”,而是“感受为主”,或许,你会喜欢上毕赣。

可能这也是我从《路边野餐》到《狂野时代》都会捧导演场的原因。

看到多方解读什么表现主义,什么经典致敬的,虽然我也学相关专业,但倒不是特别在乎,吸引我的是别的方面。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个故事里关于历史的隐喻,周围人对年轻人的称呼、父亲的身份和遭遇,细思会恍然大悟。

最后它把短暂的时代境遇归结于个体命运的悲剧,但我不觉得导演在逃避和转移,只是觉得他看到了“无奈弑父”的故事之下,“甘苦相依”的世间真相,这其实是超脱于时代,更贴近永恒的一个观面。

还有第四个故事,其实是有点荒诞和温情的,一个有点势力的富豪,到处寻找特异功能人士,是为了知道爱女遗留在这世上最后的笔迹和信息。

这种处理也贴合了在八十年代国产电影封闭和僵化已久的影坛,开始关注人内心情感的类型片探索,是对电影内容和形式的回望。

第五个故事“人鬼情未了”的天马行空也是一样。九十年代的国产科幻片和玄幻片有多热闹,放现在都是秒杀的水准。又是20世纪最后一天的时间节点,能看出毕赣是带着“怀缅”的深情,极力想抓取20世纪属于“轮船”和“钢琴曲”的浪漫。

这个故事让我怀疑毕赣是《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的粉丝,看他把上一部女主取名叫万绮雯就知道了。

而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故事,我觉得更偏向于总结性。过度解读的话,怪物更像是承载着“罪与罚”的电影媒介,它不听话不顺从于主流,所以背负着记录的功能,背负危险的“原罪”,但也因为这样更加迷人。

也有缺点,作为一个没法吃素喜欢吃肉的喜欢了解佛经的人,电影中“眼耳舌鼻身意”的意识构建多少让我觉得有点生硬和牵强。

说到底,电影除了是艺术,还不可避免需要让观众嵌套生活经验和真实情绪,这是无可厚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几乎没有一部以概念化和符号化为主的艺术片,可以拥有比现实主义影片,更多的受众。

只是,作为喜欢务虚的不切实际的文艺青年,我对它的喜欢和对其他类型影片的喜欢,一样多。

E姐结语:

这不是毕赣第一次翻车了,还记得6年前《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因为营销角度和电影内容的错位,导演毕赣就被舆论“嘲讽”过一次。

但那会确实不是毕赣的锅,他拍得就是个小众难懂的文艺片,而营销角度却选择了针对大多数人的“跨年零点场”和“一吻定情”。

我相信研究过电影宣发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能想出这个角度陡峭的营销方案的人简直是天才。它成功将一部充满个人表达和诗性隐喻的艺术电影,包装成了仪式感十足、适合情侣观看的跨年盛宴,创造了文艺片罕见的票房奇迹。

只是大多数冲着“一吻定情”入场的观众,期待的或许是甜蜜轻松的浪漫剧情,却在影院里遭遇了大段梦境般的独白、破碎的时间线和晦涩的意象。因为预期违背,他们的确会在心里对创作者留下不大好的印象,而导演则承担了大多数火力。

这次《狂野时代》口碑再次“两极化”,也有不少人“旧事重提”,说到了这件事。但细看这次的争议,或许与上次有着本质不同,不再是营销与内容的错位,而更像是毕赣作者性的进一步强化。

他似乎在探索更大胆的叙事边界,而这种探索本身就非常考验观众的接受度。

所以,当一个导演的创作越发忠于自我,“翻车”究竟是碰运气般的“偶然”,还是忠于自我必然伴随的代价呢?

今日话题:

你怎么评价《狂野时代》?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