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一锤定音,暂停日本电影上映审批,20亿票房归零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23:55 2

摘要:不是降温,是直接拔电源那种凉。毛宁在记者会上说得明明白白,审批暂停,演唱会取消,二十多场日本艺人的演出说没就没。

11月25日,外交部一锤定音,日本电影,凉了。

不是降温,是直接拔电源那种凉。毛宁在记者会上说得明明白白,审批暂停,演唱会取消,二十多场日本艺人的演出说没就没。

那些等着看提前半年就定好档期的《蜡笔小新》《工作细胞》的人,对不住了,先憋着。

因为电影最疼。

你看,高市早苗前脚刚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存亡危机”,后脚《鬼灭之刃》上座率就从13.8%跌到0.3%。

0.3%什么概念?就是我包场看可能都坐不满一排。

片方自己慌了,进口方发行方主动说“暂缓上映”,当然他们比谁都清楚,观众用钱包投票比外交部发言都管用。

这不是政府单方面打压,是市场自发呕吐。你伤害我感情,我让你赚不到钱,天经地义。

数据显示,近五年日本引进片年均票房贡献稳定在15到20亿元,占进口动画市场的三分之一。

中国观众用真金白银养活了这条产业链,从版权方、引进公司到影院,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条稳定的现金流。

甚至形成了默契:日本片子只要质量不太差,档期合适,基本都能稳赚。

但这份默契有个前提,叫政治绝缘。大家都假装看不见钓鱼岛,看不见历史问题,看不见日本政客隔三岔五的挑衅言论。只要电影本身不碰红线,观众愿意为了情怀买单,市场愿意为了利润放行。

直到高市早苗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有人可能要说了,至于吗?文化无国界啊,宫崎骏多无辜,蜡笔小新招谁惹谁了?

很遗憾,文化从来不是无菌室里的花瓶。

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拿下5.29亿票房,日本片商这才尝到中国市场甜头。从那以后,每年多少部日本动画电影挤破头进来?他们赚的是人民币,打的是文化牌,现在牌桌掀了,怪谁?

而且这招最绝在哪儿?

它打的是七寸。

日本电影在华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好卡在“疼但不致命”的点上。

制裁汽车?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制裁半导体?全球供应链都得哭。但电影?

暂停审批,片方干瞪眼,艺人干着急,还不会影响老百姓柴米油盐。

这就是博弈论里的“最小有效剂量”,用指甲刀割肉,刀刀见血但死不了人。

这一招,其实很常用。

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后,韩流在中国遭遇的限韩令就是先例。

当时《太阳的后裔》刚火遍亚洲,EXO演唱会门票秒光,但一夜之间,韩剧下架、艺人停签、演唱会取消。

韩国娱乐业损失据估算超过百亿美元。很多中国粉丝当时也不理解,说什么艺人是无辜的,什么文化应该超越政治。

但五年后再看,那个决定清晰划出了底线:安全利益面前,文化让步。

对日本也是一样,除了电影,还有演唱会限制。

北京取消演唱会,上海跟进,广州深圳杭州一起上。二十多场演出,场租、票代、周边、差旅,全产业链跟着遭殃。

那些买了VIP票的迷妹们,现在正排队退票呢。

商演公司哭晕在厕所,这次就是要让他们感觉到,政治风向一变,钱就赚不了。

那以后,这些商演公司再接日本人的单子,就要更加小心,要价也必然提升来对抗风险。

这时候千万不要说什么“文化不应该被政治绑架”,文化从来就是政治的延伸。

好莱坞为啥拍那么多拯救世界的美国英雄?韩国为啥突然开始输出《鱿鱼游戏》?日本动漫里藏着多少软价值观?

有些人看不出来,是因为被喂惯了,不代表它不存在。

现在局面变了,过去那种“日本政客随便说,中国市场照样开”的好日子结束了。

新的规则很简单:想赚中国的钱,先学会尊重中国的底线。

文化可以跨越山海,但绝不能跨越底线,这就是中国市场给全世界的清醒剂。

最后强调一次,这不是文化战,这是利益切割的精准手术。

不动你丰田本田,不动你资生堂,专挑你文化产业下手。

为啥?因为文化最软,最疼,最能让你国内自己人打自己人。

等着看吧,接下来日本娱乐圈会有一波“亲中派”和“反华派”的内斗,比宫斗剧还精彩。

而我们?该吃吃该喝喝,国产片不好看就看老片,老片看腻了还有欧美。地球离了谁不转?中国电影市场一年六百多亿票房,不差你那几部动漫。

但日本片商离了这20亿中国票房,那就是割掉一大块肉。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暂停审批这招,高,实在是高。它让你疼,让你乱,让你自己人咬自己人,还不用我动手。

商业博弈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这样吗?用你自己的重量压死你自己。

来源:曹小灵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