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她太苛刻,《Hamnet》替莎士比亚的妻子说出四百年来的沉默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5 23:41 1

摘要:电影《Hamnet》把威廉与阿格妮丝·莎士比亚的家庭生活重新想象出来,把一段支离破碎的史料缝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小说与电影都从一个极为残酷的事实出发:莎士比亚的儿子哈姆内特在11岁时夭折,这份撕裂式的悲痛,最终似乎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出口。可几乎所有这些描

电影《Hamnet》把威廉与阿格妮丝·莎士比亚的家庭生活重新想象出来,把一段支离破碎的史料缝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小说与电影都从一个极为残酷的事实出发:莎士比亚的儿子哈姆内特在11岁时夭折,这份撕裂式的悲痛,最终似乎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出口。可几乎所有这些描绘——阿格妮丝的草药知识、她的预感天赋、她的性格、她对丈夫的理解——都无从证实,因为关于莎士比亚家庭的史料少得近乎荒凉。

已知的事实寥寥无几。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26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当时安妮已怀有身孕。三年后,哈姆内特与朱迪思出生。1596年,哈姆内特夭折,短短几年后,《哈姆雷特》诞生。史料就到这里戛然而止,给后人留下无数空白与猜测。没人知道莎士比亚是否因怀孕被迫娶妻,也没人知道儿子到底因何而死,更没人知道安妮本人是否识字。

小说和电影把这位历史中几乎透明的女性放到舞台中央,赋予她坚强、自由、敏锐的性格。饰演阿格妮丝的杰茜·巴克利让这个角色拥有一种强烈的掌控力,她能读懂草药,也能读懂命运,更能读懂丈夫必须前往伦敦追寻创作的冲动。作家玛吉·奥法雷尔说,她在写作时被一个事实深深困扰:后世对莎士比亚妻子的形象几乎全是带偏见的臆测,把她塑造成“使他厌烦的乡下女人”,或“诱他婚娶的贫农之女”,甚至只是一个无趣的家庭守卫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连她的名字究竟是Anne还是Agnes都没有定论。她父亲在遗嘱里称她“Agnes”,其他文件则写作“Anne”。奥法雷尔选择还她一个最亲近者使用的名字,认为这是最接近真实的可能。部分学者也指出,这种命名的选择至少在精神上为她“恢复了身份”,不再只是莎士比亚人生中的附属标签。

为了重建阿格妮丝的形象,奥法雷尔反向从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寻找蛛丝马迹。《凯撒》中的神谕、《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草药段落,都给了她想象的空间。16世纪的家庭常有药草园,女主人负责制作药方,因此阿格妮丝的草药知识在当时并非奇事,只是史料从未记录过她的真实技能。

更让人着迷的是“哈姆雷特”与“哈姆内特”的回响。两者在当时其实是可互换的名字,学界长期讨论二者之间的隐秘关联:父亲失去儿子,而后写下一个关于父亲亡魂、儿子复仇的故事。电影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点:阿格妮丝到伦敦观看戏剧,看到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与儿子几乎长得一样,而莎士比亚自己则扮演亡父幽灵。这让舞台成为他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告别。

但这一切,都只是可能性。关于莎士比亚对妻子与孩子的情感,史料一个字都没留下。最近仅有一封被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寄给“伦敦的莎士比亚夫人”的信件,为安妮可能曾随夫到伦敦、且能识字,打开了一条微弱的线索,但依然远称不上定论。

如今,《Hamnet》这部电影可能比任何学术论文更能改变大众对莎士比亚妻子的认知,让Agnes的形象取代Anne,被重新看作一个复杂、聪慧、有力量的女性。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发现推翻这一切,但在真相永远不完整的地方,文学的想象填补了历史的沉默,让一个被忽略四百年的女人重新拥有了声音。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