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狂野时代》屡登热搜,文艺片该不该以票房论成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17:54 2

摘要:文艺电影又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据北京商报报道,《狂野时代》上映3天,拿下1.24亿元票房。但与此同时,“狂野时代退票率”“狂野时代 看不懂”等词条相继登上热搜,引发观众热议。

作为观众以及消费者不妨对文艺片给予更全面的看待,起码不要仅仅用票房来给文艺片定性

文艺电影又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据北京商报报道,《狂野时代》上映3天,拿下1.24亿元票房。但与此同时,“狂野时代退票率”“狂野时代 看不懂”等词条相继登上热搜,引发观众热议。

有网友认为该片是“烂片”,退票率高属正常;也有网友觉得电影属佳作,作为文艺片能获此成绩已很难得。

显而易见,一次有关电影的“审美割裂”,正发生在《狂野时代》身上。虽然这一现象时而在文艺片公映期间发生,但这次从戛纳载誉归来的《狂野时代》,以它携带的“耀眼性”更是激发了观众观感的分野。这也说明,具有庞大受众的电影市场,对于文艺片存在着不小的理解偏差。

↑图据电影狂野时代

喜不喜欢《狂野时代》,都是正常的观众反应,是不同审美倾向和娱乐选择的结果。但如果仅仅把票房高低(包括评分高低、退票率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以及观点的支撑与佐证,对于文艺片来说,是不公平的。文艺片与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两者在创作初衷、发行宣传、盈利模式、目标追求等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有着区分,而“票房”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或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但这一结果不能成为对文艺片成败与否的定论。

《狂野时代》在创作立意、演员选择、宣发等方面,是使用了一些商业片策略的,因此,不排除有观众抱着看一部商业片的心态观影,结果遇到了审美上的“水土不服”,继而产生吐槽心理。《狂野时代》对于票房的渴望,是文艺片生存本能的凸显,之前也有一些文艺片为博票房而在宣发上铤而走险,但因这一争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应与影片内容区分看待。

与拍商业片相比,文艺片投资风险更大,获得商业回报的机会更低,但为何一直有人前赴后继地拍文艺片?理由有许多:满足电影理想,升华电影情感,追寻并不断叩问电影的魅力内核,继承并发扬电影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当然,在利益方面,文艺片也容易以小博大获得成功,比如《驴得水》。

投资拍摄文艺片的动机,比拍商业片要复杂得多,而文艺片的存在价值,也比商业片更具深度讨论性。这个市场上不能没有商业片,但也不能只剩下商业片,文艺片与商业片并存,才能相互借鉴和促进。一个理想的境况是,文艺片与商业片能平分天下,这很难实现,但一些国家一直对文艺片抱有支持态度和扶持政策,体现出文艺片的不可或缺。作为观众以及消费者不妨对文艺片给予更全面的看待,起码不要仅仅用票房来给文艺片定性。

《狂野时代》票房的重点关注方,应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整个链条,因为这影响着文艺片下一步的生产走向。舆论不妨看淡文艺片的票房数字,多关注一下文艺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审美等层面的联系,以帮助每一位观众更好地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尽量避免在影院遭遇“货不对板”的体验落差。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