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的是电影票,不是催眠曲”——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狂野时代》刚上映就炸了锅。首映日15%的瞬时退票率(全天实际6.6%)把“顶流主演+戛纳获奖”的光环撕出裂缝,影院里有人为36分钟长镜头哭红眼,有人睡够半场被鼾声吵醒,这场撕裂全网的争议,早不是一部电影
“买的是电影票,不是催眠曲”——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狂野时代》刚上映就炸了锅。首映日15%的瞬时退票率(全天实际6.6%)把“顶流主演+戛纳获奖”的光环撕出裂缝,影院里有人为36分钟长镜头哭红眼,有人睡够半场被鼾声吵醒,这场撕裂全网的争议,早不是一部电影的成败,而是问懵了所有人:艺术片非要让人看不懂才算高级吗?
先把这场“退票罗生门”理清楚。2025年新片档,《狂野时代》靠着易烊千玺的号召力,预售直接冲至1.21亿,80%都是25岁以下的女粉丝。可首日票房刚破7700万,次日就暴跌53%,黄金场次上座率连3成都不到。更魔幻的是数据打架:平台说15%的人退票,每7张就有1张退回,远超商业片常态;片方急着澄清是凌晨瞬时数据,全天6.6%算文艺片正常水平。@玩游戏的兔美 戳破关键:“不管多少,观众用退钱投票最真实”。
观众的吐槽更是扎心。有人带父母观影20分钟就逃了,直言“160分钟如坐针毡,非线性叙事碎得像拼图”;有人晒出影院照片,后排观众睡得东倒西歪,“片中刚好有鼾戏,现场鼾声完美呼应”。豆瓣开分6.5,是毕赣生涯最低,34.8%的人打一星,骂的都是“意象堆得比山高,反复写‘甘苦’俩字,人物空洞得像纸人”。
可另一边,影迷把它吹成“电影史考古”。戛纳给了特别奖,国外平台Letterboxd评3.9分(约7.8分),烂番茄新鲜度89%。支持者说视觉篇复刻默片美学,触觉篇的长镜头把末世爱情拍得淋漓尽致,“这是用IMAX延长生命体验”。甚至有导演站台,说看不懂是观众“审美没跟上”。
矛盾的根儿,早不是“懂不懂”,而是“诚不诚”。毕赣一句“不介意观众睡觉,感受优于理解”彻底点燃怒火,@小胖小胖人间宝藏 怼得解气:“电影票50块一张,不是盲盒!你搞艺术没问题,别骗着路人来买单啊”。更讽刺的是,连主演易烊千玺都坦言“演完不知道角色经历了啥”——他分饰五角的演技被夸“变色龙”,可演员都没吃透的角色,凭啥要求观众凭空理解?
这根本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翻版。当年也是用明星拉来大批路人,结果观众冲着“跨年一吻”买票,却被长镜头熬到崩溃。现在《狂野时代》又故技重施:用顶流吸引非目标受众,却连句通俗宣传都不肯做。对比下《隐入尘烟》,没有流量,靠真实情感赚了1.44亿;《宇宙探索编辑部》把荒诞艺术讲得笑中带泪,这才是艺术与市场的平衡。
最可惜的是易烊千玺。从《长津湖》到《奇迹·笨小孩》,他靠演技攒下的口碑,不该耗在“自己都不懂”的角色上。粉丝为他刷预售、跟黑粉撕退票数据,可普通观众只认体验:“我不管戛纳奖多牛,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会为‘高级感’硬夸”。粉黑大战吵得再凶,也掩盖不了“用流量撬动艺术,再用艺术绑架观众”的套路。
文艺片不是不能晦涩,而是不能傲慢。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说得好:“艺术得从生活里提炼共鸣”。《三块广告牌》够深刻吧?剧情照样清晰;《寄生虫》够先锋吧?谁都能get到阶层痛点。真正的好艺术,是把复杂的东西讲明白,不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现在行业呼吁搞艺术院线,映前标清楚“节奏慢、非叙事”,这才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艺术负责。
《狂野时代》的票房扑街,该给行业敲个警钟:流量救不了烂叙事,奖项撑不起坏口碑。艺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游戏,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让观众看懂”是基本契约。资本别再想着“用顶流割韭菜,用艺术遮羞”,观众的退钱键,比任何奖项都有说服力。
你被文艺片“坑”过吗?觉得电影非要看懂才算好吗?如果是你,会为千玺的演技买票,还是为看得懂的剧情买单?来评论区聊聊,说说你心中艺术片该有的样子~
来源:山山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