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便一部都能拿个国际电影节大奖,但也是随便一部,走进影院就能让观众们两眼一黑。
文 | 木然
编辑 | 三元
国产电影,我真的没时间陪你们闹了。
随便一部都能拿个国际电影节大奖,但也是随便一部,走进影院就能让观众们两眼一黑。
小众,还是太小众了。
这边狗血集大成之作《日掛中天》,让辛芷蕾拿影后了;
那边刚刚拿下金鸡奖影帝的易烊千玺,又有入围过戛纳的新电影《狂野时代》上映。
演员是好演员,但他们到底拍了个啥?
而相比起讨论度已经渐渐散去的《日掛中天》,《狂野时代》可谓势头正猛。上映仅两日票房破亿,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已经算得上是票房大爆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清一色的差评。
票房是爆了,但网友们的弃剧理由一致--
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纯粹是一部梦到哪段拍哪段的“电影”。
第一,《狂野时代》到底讲了个啥?
很难用简洁的故事梗概,来描述《狂野时代》的故事。
多个不同的时代节点,从古至今,由虚到实,融合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片段的主演虽然都是易烊千玺,但设定截然不同。
一会儿是怪物,一会儿是美少年,甚至还变成了黄毛。
一部分“看懂了”的观众,形容六个片段分别代表“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但这种耳鼻喉科的解释,很难让人理解,晦涩到像是实在不知道讲了啥,为了替电影强行挽尊,编造了这么一套说辞。
毕竟这套理论,可以放在任何一部电影里,毕竟有人就有六根啊!
还有把《狂野时代》解释为梦境的,第一部分中的怪物被放置胶卷后做了好几个梦,这些梦里有给父亲下毒的,有坑蒙拐骗的江湖混子骗人的,还有葬爱家族谈恋爱的……
导演或许有他的深意,但在观众看来,就是形式的胡乱堆砌。
上一部这么形式主义的电影,也是出自导演毕赣之手,《地球最后的夜晚》。
只不过“骗人”的手段变了,上回是让大家跨年,这回是把易烊千玺“献祭”,利用他的热度话题圈票房。
但说破大天去,《狂野时代》也是一部脱离观众的烂片。
第二,故弄玄虚,莫名其妙
有一说一,如果把《狂野时代》当成一部喜剧片,还真能找到些笑点。
比如赵又廷骑在了易烊千玺的背上。
比如李庚希和易烊千玺演着演着,李庚希突然说,“我是个吸血鬼。”
真把我看笑了。
而本该是面向观众的电影,却故弄玄虚,故意拍成了观众们看不懂的样子,本身也很好笑。
这到底是为了让大家去看?还是给大家提供吐槽素材呢?
看完这部电影再看导演毕赣,就像是一个凹造型凹过头了的文青,显露出了一身的暴发户气质。
《狂野时代》就像他穿在身上的衣服,叮叮当当挂满了各种时尚单品,结果看起来又土又好笑。
电影拿下6.5的评分,有6分都得把功劳记在易烊千玺的头上。
0.5分是给毕赣的,在选演员这一方面,还是能拿分的。
第三,服务西方观众的刻板国风。
《狂野时代》中融入了大量的国潮元素,但这些充满国风质感的画面,有种AI出来的感觉。
无论是国产电影还是国产电视剧,在国风美学这一块,早已晋升了不止多少个level,早就不再局限于找找角度拍拍建筑和装修。
但《狂野时代》依然在用这种方式展现国风。
这样的作用只有一个,服务于西方观众,满足他们内心对于刻板国风的想象。
这就完全可以解释的通,《狂野时代》为什么会被国际电影节青睐了,毕竟这种风格,国人看了皱眉,外国人看刚刚好,怎么不算是对症下药呢?
难怪影片还未上映之前,就让大家把《狂野时代》当成欣赏一幅画来看待了。
相比起早些年能在国际电影节上提名并获奖的电影,近几年的国际电影节获奖之作,既成了噱头,也渐渐演变成了烂片预警。
在《日掛中天》之前,就有陈可辛执导、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也登上过戛纳电影节。
但观众们的实际评价很直观,5.6分,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不怪观众审美力差,只能说电影本身确实没什么看头,还因为全明星阵容,为了照顾到每一位顶流,牺牲了主角的镜头。
“詹周氏杀夫”,愣是变成了群像电影,而群像们又是一闪而过,平淡且没有记忆点。
就算电影紧急公关还有第二部,看完了才能懂这部电影,但第一部就没留住观众,还妄想通过第二部再割一波韭菜。
真把观众当傻子了?
《酱园弄》浪费了章子怡,而《狂野时代》则是乱用易烊千玺,电影没为他们的口碑助力,反倒让他们因为选择这样的作品而陷入争议。
唯一没有让大家失望的,或许就是《狂野时代》的“含玺量”极高,90%的镜头都有易烊千玺。
不可否认,易烊千玺的表演百变,也在电影中塑造了多个角色,但影片与演员往往是共同成就的。
好电影能够激发演员的潜力,但烂片只会消耗演员。
完全不理解刚刚凭借《小小的我》拿下金鸡影帝的易烊千玺,怎么会选这样一部电影?
这是为了像导演毕赣一样炫技吗?
年纪轻轻的可别学坏了,电影这条路怎么走不好,非得走歪路啊!
结语
合理怀疑毕赣拍这部《狂野时代》,是剪辑软件的会员到期了。
好好简时间不够了,胡乱剪一通虽然没人看的懂,但也多多少少捞了一把,自己不至于亏。
而这种喝大了都不一定能剪出来的“作品”,自己发发短视频,过过瘾就好了,还煞有其事的放在大荧幕上。
观众的钱,真是越来越好赚了。
但被骗一两回算观众倒霉,受骗次数多了,观众也就有反诈意识了。
如果未来大荧幕上都是这样的电影,能在国际上拿大奖的也是这样的电影,中国从业者们才会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影视寒冬。
届时还会有多少观众愿意当冤大头呢?
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珍惜自己的羽毛吧!
你觉得这部电影如何呢?
来源:娱乐圈十三太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