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结果挺让人意外的,毕竟第二部口碑就已经下滑了,第三部能有这成绩,到底靠的是魔术还是电影本身?
11月的电影市场有点意思,进口片挑了大梁。
日本那些原本票房能打的进口片,突然面临下架,市场一下子空出不少份额。
就在这时,《惊天魔盗团3》杀了出来,时隔9年重启,公映才2天票房就破了亿。
这结果挺让人意外的,毕竟第二部口碑就已经下滑了,第三部能有这成绩,到底靠的是魔术还是电影本身?
这个系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把魔术玩进了剧情里。
第一部出来的时候,“魔术犯罪片”这概念真挺新鲜的,不是单纯炫技,魔术还得负责推动故事,甚至本身就是骗局的一部分。
第三部也延续了这一点,看着还挺过瘾。
骑士团里的每个人都有专属技能,丹尼尔的手速快得惊人,梅里特的催眠术让人防不胜防,杰克擅长偷东西,还有玩逃脱术和伪装的成员。
他们用这些魔术技巧去盗窃,专挑那些靠不义之财发家的集团下手,偷来的钱还会分给普通人,活脱脱当代罗宾汉。
电影镜头也很会烘托气氛,特写抓得准,剪辑节奏也快,把魔术的戏剧性拉满了。
第三部开篇那幕,新成员用全息效果“上身”观众,当着所有人的面偷走加密货币密码,还把钱分给现场观众,看得人眼花缭乱。
本来想这肯定是电影虚构的,后来发现现实里的魔术也常常用障眼法、视觉错位这类技巧,瞬间就有了代入感。
而且这片子还敢拆魔术的底,要知道魔术师们对自己的技巧都藏着掖着,从不轻易外传。
但这个系列就偏不,不管是逃生术还是大变活人,都会揭开一部分面纱。
第三部结尾更是直接,用魔术骗反派说出犯罪事实,再把整个骗局拆解给观众看,那种解谜的快乐,跟看推理片没差。
光有魔术还不够,这片子能火这么久,内核才是关键。
骑士团和背后的“天眼组织”,本质上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主持正义。
当制度没法完全保障公平时,这些人用智慧和技巧去对抗不公,把财富从富人手里重新分配,这种设定真的很戳人。
这让我想到了中世纪的罗宾汉传说,那个仇视权贵、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和骑士团的做法简直如出一辙。
而且这种“替天行道”的想法,跟咱们中国的侠义精神也很契合,难怪这个系列在中国能有这么大市场。
不同时代的侠盗,对抗的对象也在变。
前两部里,骑士团针对的是非法敛财的保险公司,还有财阀世袭制,反映的是大家对资本垄断的恐惧。
到了第三部,反派变成了操纵价格、打造虚假奢侈概念的宝石商人,这明显是贴合了现在的社会现状,大家对消费陷阱、信息垄断的担忧被精准捕捉到了。
就连盗窃手法都跟着时代变了,第三部里骑士团用加密货币偷钱,还用CDK分给大众。
不管工具怎么升级,大家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来没变过。
也正是因为这份不变的追求,这类侠盗故事才能一直有市场,在影视寒冬里还能点燃观众的热情。
老套路失灵不过话说回来,《惊天魔盗团3》也确实有不少问题,豆瓣6.1分算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片子加了三个新角色,都是无家可归的年轻魔术师,说是要接替老骑士团继续行侠仗义。
本来以为新老成员能有精彩碰撞,结果看下来更像是老成员给新成员抬轿,没什么实质性的互动,情怀党表示有点受伤。
魔术设计也没什么新意,老成员还是用着以前的套路,梅里特的催眠术甚至还失灵了,真有种“廉颇老矣”的感觉。
剧情反转也跟前作大同小异,都是遗孤复仇的框架,魔术欺诈的手法也没跳出老模板。
现在互联网和AI这么发达,大家见过的新鲜事太多了,读心术、纸片变装这些以前觉得神奇的技巧,现在看下来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片子里新增的“魔术房间”,不管是镜像设计还是视觉错位,看着都有点陈旧,像是在游乐园里玩剩下的。
很显然,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炫技了,大家想要的是真正的创新,是想象力的突破。
但《惊天魔盗团3》明显没做到这一点,只是在重复以前的成功套路,就像从同一顶帽子里反复变出同一只兔子,次数多了自然没人觉得新鲜。
这不只是《惊天魔盗团3》的问题,更是全球影视行业的共同困境。
好多系列续集都逃不过创新乏力的魔咒,影视工业越来越追求稳定,不敢轻易尝试新东西,创造力只能一再让位于市场安全。
《惊天魔盗团3》能在影视寒冬里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靠的是魔术与电影的巧妙结合,还有侠盗内核带来的情感共鸣。
但它的失利也告诉我们,IP续作不能只靠吃老本。
观众的审美一直在进步,只有真正打破模板束缚,不断创新,才能让IP保持生命力。
希望未来的影视行业,能多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奇迹”,少一些炒冷饭的续集。
来源:姑苏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