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戛纳特别奖加持、顶流易烊千玺领衔、预售1.21亿破纪录,《狂野时代》上映前的热度堪称“年度王炸”。可谁能想到,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文艺片,上映即陷入“退票潮+票房腰斩”的双重崩盘——首日票房勉强摸到7948万,次日直接暴跌50%至3600万,第三日更是跌破3000
戛纳特别奖加持、顶流易烊千玺领衔、预售1.21亿破纪录,《狂野时代》上映前的热度堪称“年度王炸”。可谁能想到,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文艺片,上映即陷入“退票潮+票房腰斩”的双重崩盘——首日票房勉强摸到7948万,次日直接暴跌50%至3600万,第三日更是跌破3000万,三天累计仅1.24亿 。
14.8%的首日退票率创下近期影史纪录,每7张票就有1张被退回,豆瓣6.5分的“C型评分”更是把“神作”与“烂片”的争议推上热搜顶峰 。
如今猫眼将总票房预测从2.2亿下调至2亿,而随着《疯狂动物城2》即将上映、排片被砍至5%-7%,这个数字恐怕都将成为奢望,最终票房或跌破1.5亿,沦为年度最惨“高开低走”案例。
这场票房雪崩,早在营销与创作的严重错位中埋下伏笔。片方深谙流量密码,一边打着“毕赣最通俗之作”的旗号,承诺“普通人也能看懂”,一边靠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噱头疯狂造势,预售6天破1.21亿,首日排片占比高达30%,黄金场次座无虚席 。粉丝们喊着“为千玺冲票房”的口号包场二刷,硬生生把这部小众文艺片塞进了大众视野。
可当抱着“看爽片”期待的路人观众走进影院,迎来的却是碎片化的六段式叙事、长达36分钟的长镜头,以及“人类不再做梦”的抽象设定——有人吐槽“睡了20分钟醒来剧情没进展”,有人直言“全是隐喻堆砌,像在做阅读理解”,更有观众看完直接冲到退票窗口:“花60块钱买罪受,不如回家睡大觉”。
口碑撕裂的惨烈程度,堪称华语影史罕见。豆瓣超8.88万人评分,形成畸形的“C型曲线”:34.8%的观众给出三星中立分,18.4%直接打出一星差评,“看不懂”“节奏慢”“故作高深”成为高频关键词。
而另一边,五星好评占比也高达22%,文艺青年们盛赞其“电影史级视听革命”“戛纳获奖实至名归”,海外更是收获烂番茄90%新鲜度、IMDB7.3分的满堂彩 。
支持方眼中的“神来之笔”,在普通观众眼里全是槽点:易烊千玺的跨世纪五重身份切换被批“全程端着,看不出区别”,舒淇反复念叨的“时间会绕圈”被吐槽“像无病呻吟”,就连毕赣引以为傲的30分钟长镜头,也被调侃“花钱看别人慢走两小时” 。
更讽刺的是,导演一句“观众需要耐心”的回应,被网友解读为“无视观影体验的艺术傲慢”,进一步点燃了负面情绪。
票房崩盘的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发酵。上映次日,随着“看不懂”的口碑扩散,全国影院集体削减排片,排片占比从30%骤降至14%,一线城市黄金时段几乎难觅其踪影。
更致命的是,11月26日《疯狂动物城2》即将登陆院线,《狂野时代》的排片将被进一步挤压至5%-7%,后续票房增长几乎被宣判“死刑” 。
猫眼数据显示,影片线上购票占比已跌至16.7%,自然流量接近枯竭,全靠粉丝二刷三刷撑场面,而14.8%的退票率远超行业3%的均值,被影院系统标记为“异常场次”,部分影城已直接冻结其排期。有行业分析师直言:“现在的2亿预测已是乐观估算,以当前跌幅,最终票房大概率在1.5-1.8亿之间,连制作成本都覆盖不了。”
这场风波更戳破了“文艺片+顶流”的伪命题。片方想靠易烊千玺的号召力收割大众市场,又想保住毕赣的艺术调性冲击国际奖项,结果两边不讨好:文艺青年觉得“商业化妥协丢了内核”,普通观众觉得“晦涩难懂被营销欺骗”。
要知道,影片制作成本高达1.8亿,40%预算用于搭建实景基地,再加上营销投入,回本线至少需要3亿票房,如今2亿预测都悬,投资方大概率面临巨额亏损。
这并非毕赣第一次翻车,六年前《地球最后的夜晚》靠“跨年一吻”营销狂揽首日2.6亿,最终因口碑崩塌票房暴跌95%,如今《狂野时代》重蹈覆辙,再次验证了“欺骗式营销”的不可持续性 。
退票窗口的荒诞场景,更凸显了这场博弈的狼狈。有影院工作人员吐槽“从早到晚退《狂野时代》,嗓子都快哑了”,退票队伍里不乏“看了40分钟全是慢镜头”“情侣全程靠猜剧情交流”的吐槽,甚至有大爷退完票还拉着售票员分析“易烊千玺演的是不是AI”。
为了挽回局面,部分影院急中生智设“剧情解读角”,请专业学生免费讲解隐喻,还有影城推出“看不懂退票险”,承诺“30分钟说不出核心剧情退半价”,可这些操作终究难掩影片与大众市场的脱节。
粉丝圈的“甩锅大战”更添笑料,有人归咎于“恶意刷退”,有人吐槽“片方不会营销”,最终却没人愿意承认:当一部电影把精力放在符号堆砌而非故事讲述,再强的卡司也救不了内核的空洞。
《狂野时代》的崩盘,给华语电影敲响了警钟:文艺片可以有门槛,但不能有“隔阂”;商业营销可以造势,但不能“失真”。观众的审美和判断力正在快速成长,不再会为顶流光环或奖项背书盲目买单。
如今影片的票房曲线仍在持续下滑,2亿的预测底线摇摇欲坠,若不能出现奇迹般的口碑反转,等待它的只会是“血本无归”的结局。
这场“狂野”的冒险,最终用最失控的方式证明:电影的本质是传递情感,而非刁难观众;市场的逻辑是真诚换真心,而非流量割韭菜。毕竟再华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叙事的苍白;再响亮的口号,也拯救不了欺骗式营销的反噬。
来源:猪猪爱吃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