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狂野时代》首映日退票率飙至15%的瞬时峰值(实际全天综合退票率约6.6%),这场由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艺术片争议,瞬间撕裂了大众对电影本质的认知鸿沟。
当《狂野时代》首映日退票率飙至15%的瞬时峰值(实际全天综合退票率约6.6%),这场由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艺术片争议,瞬间撕裂了大众对电影本质的认知鸿沟。
多方平台监测《狂野时代》首日退票率达14.6%-15%(约15.5万人次),相当于每7张票有1张退回,远超商业片4.8%的常态值。
但是,片方及权威机构澄清15%为凌晨瞬时数据,全天退票率实际约6.6%,符合文艺片正常水平。
网售占比矛盾更引发"锁场刷票房"质疑:部分数据显示网售占比低至37%(行业平均80%-90%),而官方称实际达75.4%,数据差异加剧公众对粉丝"先购票造势、后批量退票"操作的猜测。
该片预售凭借易烊千玺粉丝经济冲高至1.21亿(25岁以下女性贡献超80%),但次日票房从首日7775万暴跌53%至不足4000万,猫眼预测总票房仅2.07亿,远低于5亿回本线。
该片黄金场次上座率不足30%,多地出现"放映未结束观众走光"现象。
豆瓣开分6.5,创造毕赣导演生涯最低,34.8%用户打一星,批评意象堆砌,反复书写"甘苦"字样,剧情和人物空洞乏味。
影片通过视觉、听觉等五感篇章串联百年时空,非线性叙事被批"剧情碎片化"。大量观众吐槽观影中途入睡或离场,如带父母观影20分钟即离场,直言"160分钟如坐针毡"、"生理性不适"。
某博主下场直呼“那部电影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了,诱骗不明真相的观众走进影院,可如今的观众早已屡遭忽悠,怎还会轻易上当”。
之后,导演陈国星转发了这条动态,并且配文内涵称“相貌平平”,还在评论区直言“那货特装”。
虽然博主和导演都没有点名道姓,但是目前影院热映的影片寥寥无几,大家很快就能够对号入座。
此外,在导演陈国星的评论区还有网友热心地艾特了《狂野时代》的主演易烊千玺、以及导演毕赣。父母观影20分钟即离场,直言"160分钟如坐针毡"、"生理性不适"。
同毕赣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如出一辙,用顶流明星吸引非目标受众(粉丝贡献预售超80%),但晦涩叙事导致路人观众大规模流失。片方坚持艺术定位拒绝通俗化宣传,加剧预期落差。
易烊千玺虽分饰五角获赞"变色龙演技",但主演坦言"演完不知角色经历什么",被批消耗演员信誉。
面对争议,导演毕赣称"不介意观众睡觉",建议"感受优于理解",引发观众反弹:"电影票不是盲盒!"
对比同类作品,《隐入尘烟》靠真实情感获1.44亿票房,《宇宙探索编辑部》平衡作者性与通俗叙事,而《狂野时代》被指"放弃与观众沟通"。投资2亿需5亿回本,当前预测票房仅2.17亿,暴露文艺片依赖顶流的风险。
业内呼吁借鉴欧洲"艺术院线"分级,映前明确标注"非叙事型/节奏缓慢",避免误导大众。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强调"艺术应从人类生活中提炼共鸣",《三块广告牌》证明深刻主题与清晰叙事可并存。如观众犀利指出:"当味觉篇少年啃发芽土豆时,后排鼾声成了最真实的影评"。
当资本用顶流撬动预售神话,却填不平作者表达与大众接受的鸿沟,留下的拷问振聋发聩: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是否承担着让观众"看懂"的基本契约责任?这样的绝世大烂片,侮辱观众,活该赔钱!
来源:释凡的影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