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恍惚间,我想起了《爱乐之城》结尾那 7 分钟的蒙太奇。错过的爱人再次相遇,对视瞬间回到初遇的酒吧,那些「假如当初没分开」的想象,绚烂又遗憾。
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为什么必看《狂野时代》?毕赣造 4 重梦境,治愈每个心怀缺憾的人
走出电影院,《狂野时代》的光影还在脑海里盘旋,一个念头挥之不去:该怎么向身边人推荐这部特别的电影?
恍惚间,我想起了《爱乐之城》结尾那 7 分钟的蒙太奇。错过的爱人再次相遇,对视瞬间回到初遇的酒吧,那些「假如当初没分开」的想象,绚烂又遗憾。
而《狂野时代》整部电影,就像是把那一幕无限放大。它用奇幻的镜头造出一个梦,温柔地向所有心怀缺憾的人伸出手:
「要不要进来,和自己的遗憾和解?」
电影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设定:「在一个狂野的时代,人类发现了永生的秘密,就是不要做梦。因为人一旦做梦,就像蜡烛开始燃烧,终会燃尽。」
易烊千玺饰演的「迷魂者」,是这个时代的异类。他驼背、格格不入,却宁愿以生命为代价,也要执着地做梦。
舒淇饰演的「大她者」,则肩负着追捕他的使命。而她制服迷魂者的方式格外特别 —— 用眼睛作为镜子,让他直面自己的丑陋。
这个设定像一根引线,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梦境,能让人甘愿放弃永生,也要奋不顾身地拥抱?
看着迷魂者倔强的身影,我忽然想起了北京街头的一幕。11 月中旬,银杏叶早已凋落,有些树上却挂满了金色的果实,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格外新奇。
等红绿灯时,一个小孩突然指着树大声欢呼:「哇,好漂亮!」路人纷纷侧目,眼神里满是善意的笑意。
29 岁的我,心里有着同样的雀跃,却迟迟不敢说出口。我怕路人投来疑惑的目光,怕自己被当成异类 —— 毕竟长大后,「合群」才是安全的代名词。
我们渐渐学会了降低音量、缩小自己,从这种克制中获得安全感。可代价是,那些天马行空的欲望、不加掩饰的热爱,也在「有什么意义呢」的自我怀疑中,悄悄凋零。
所以我格外好奇,迷魂者到底从梦中获得了什么,才让他如此决绝地对抗整个时代?
当迷魂者奄奄一息时,他的梦境终于展开。整部电影的精华,也从这里开始铺陈。
这不是单一的梦境,而是跨越百年的 4 场奇幻旅程,迷魂者以不同身份登场,每场梦境都对应着一种感官体验。
此前追逐戏里突出的视觉冲击,只是铺垫,之后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才真正触及人心。
第一场是关于听觉的梦,足够狂野。迷魂者变成了体内藏有音乐的少年,而听见这段音乐的人,无一例外都会陷入疯狂。
那种不受控制的热爱与癫狂,像极了我们年轻时不管不顾追求某件事的模样。
但我更偏爱第二场味觉之梦。迷魂者化身还俗的小和尚,帮盗匪偷运寺庙里的佛像,最后被独自留在大雪封山的寺庙中。
小和尚饱受牙痛折磨,辗转难眠。半梦半醒间,一个声音告诉他:把寺庙里所有石头都尝一遍,用最苦的那块敲掉坏牙,疼痛就会消失。
这个声音来自「苦妖」,而当苦妖现身时,竟长着小和尚死去父亲的脸。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小和尚从未走出过去。
封山的大雪、积灰的寺庙、坏掉却仍隐隐作痛的牙齿,都是他被困在往事里的隐喻。和苦妖聊天时,真相慢慢浮现
小和尚的父亲意外患上狂犬病,为了解脱他的痛苦,小和尚把发芽的土豆煮熟喂给了父亲,当晚就再也没听到父亲的呼噜声。
从那天起,愧疚就像那颗坏牙,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他反复舔舐着这份自食的苦果,无法释怀。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自己。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段无法轻易走出的过去。只是我们习惯用「专注当下」「展望未来」作为借口,把这份执念悄悄掩埋。
但梦境从不说谎,所有藏在心底的遗憾与痛苦,都会在梦里无所遁形。
电影里有个极具灵气的镜头:苦妖在水池浮萍中划出「甘」「苦」二字,可转瞬之间,浮萍飘回原位,字迹模糊;小和尚在庭院用木板摆出同样的字,也很快被纷飞的大雪覆盖。
原来所有的甘苦,终究都会成为过去。但前提是,我们要先有勇气真正面对它。这也让我读懂了迷魂者的坚持:「纵然幻觉痛苦,但它却无比真实。我不想活在那个虚假的世界。」
如果你熟悉毕赣,就知道他擅长用电影呈现记忆与幻梦。2018 年《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许知远曾写道:「整个时代正在进入一种更为梦境化的情绪,外部越来越坚固时,你只能进入内心,梦是一种自由。」
7 年后再看《狂野时代》,外部世界愈发坚固也愈发动荡,这时的梦,不仅是自由,更成了成年人最需要的慰藉。
这种慰藉,在第三场嗅觉之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画面特意调成了暖色调,温柔得让人卸下所有防备。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年代,镇上的「大老爷」腰缠万贯,却重金聘请真正的特异功能者。迷魂者变成中年男人,和一个逗留在车站的小女孩假冒父女,想用骗局赚这笔钱。
他让女孩用鼻子闻出扑克牌点数,实则通过手势暗示,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可随着剧情推进,大老爷聘请特异功能者的真正目的浮出水面:他离家出走的女儿死于火难,只留下一枚铁饭盒和一封烧毁的信。
他用尽所有科学手段,也无法复原信上的内容,只能寄望于虚无缥缈的特异功能。
电影里,女孩捧起那枚布满岁月痕迹的铁饭盒,深深嗅了一下,然后缓缓念出了信上的内容。她真的有特异功能吗?还是说,她念出的,是自己想对失踪父亲说的话?
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鼻酸。两个背负执念的「异类」,一个想找回女儿的遗言,一个想破解父亲留下的谜语,他们都在向消失的人寻求回音。
在没有特异功能的现实里,这或许只是一场骗局。但在毕赣构建的梦境里,我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个时代,我们总相信一切都有解、有 SOP 可遵循。这种确信让我们在破碎的现实中找到方向,却也让我们在面对无解的遗憾时,变得更加无力。而《狂野时代》的这场梦,恰好温柔地抚平了这份无力感。
看电影时,我不止一次想起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几年前,我曾写下疫情期间无法去电影院的失落,如今再回头看,却有些无地自容 —— 我已经很久没走进电影院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经历着意义的消解。不再相信一部电影能改变人生,也不觉得艺术能解决现实困境。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实际的事物上,比如挑选一款贴合颈部的枕头,或者规划一次短途旅行。
但《狂野时代》让我重新找回了当初的感动,那种被影像的视听魅力包裹,在瑰丽梦境里流连忘返的感觉,久违了。
电影里,也有对「意义」的讨论。最后一场梦境中,黄觉饰演的吸血鬼对李庚希饰演的邰肇玫说:「我不希望你去吸没经过我处理的血,就是那些血让你像那些人一样,总想去寻找存在的意义。」
不再寻求意义、不再做梦的人,或许能像吸血鬼一样「永生」,却会被黎明的阳光灼伤。而 1999 年的最后一晚,迷魂者和邰肇玫在码头相遇的对话,给出了毕赣的答案:
「明早七点,我就可以看到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
「不就是日出咩,有哪样好看咧?」
「我也不晓得,人就是喜欢看阳光升起的那一刻。」
其实很多事情,本就没有宏大的意义。就像小和尚找到的最苦的石头,只是因为有盗匪尿在了上面;那张纸钱上谜语的答案,竟是俗气的「臭屁」。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真实的、鲜活的瞬间:穿越一条潮湿的窄巷,唱一首跑调的卡拉 OK,看一场让自己沉浸的电影,跑去海边见证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在被阳光「燃烧殆尽」前,和爱的人互相拥抱、亲吻。
这就是毕赣的浪漫,也是他对意义感的注解。他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讲道理,而是用柔软的镜头,抚平了我对意义感的焦虑和亏欠。
坦白说,《狂野时代》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电影。有些情节晦涩难懂,有些设定天马行空,想用言语说清它的好,很难。
但就像电影中梦境的主题一样,它带给人的更多是直接的感官触动 —— 跃动的烛光、燃烧的树、铁轨上闪过的白灯、巷子里的霓虹招牌,这些元素构建的梦境,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毕赣曾说,小时候住在澡堂旁边的潮湿房子里,每晚醒来都能听到父母吵架,电灯还会不停闪烁。这个没安全感的意象,被他拍进电影里,反而变成了安全感的来源。
而《狂野时代》,就是毕赣为我们构建的庇护所。他用电影编织了一场温柔的梦,陪伴每个在现实中疲惫不堪、心怀缺憾的人。
这就足够构成你走进电影院的理由。毕竟在这个越来越急躁的世界里,能有一部电影让你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感官的盛宴里,与自己的遗憾和解,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你准备好走进毕赣的梦境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期待~
编辑分享
推荐一些《狂野时代》的精彩影评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狂野时代》的剧情?
《狂野时代》的结局有哪些深意?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