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直到2023年,当他在灾后重新拍摄村民在文县和重建后的寨子里跳曹盖时,他才突然明白了第三层意义:曹盖是白马族的“狂欢节”。这种观照方式不仅体现了纪录片伦理,也让影片具有文学的力量——观众在观看中成为“共同作…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A104教室
主讲人
张同道
对谈嘉宾
何贝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
活动策划
吴啸海
(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活动主持
齐鹏
《白马姐妹》:从“偶然相遇”到“生命之作”
《白马姐妹》是张同道导演历时二十四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四川白马藏族四位姐妹从少女到中年的生命历程。影片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变迁史,透过一家人的命运,折射出白马藏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坚守与身份困惑。
张同道坦言,这部片子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例外”——最初并未计划拍摄,却在时间的流转中自然生长而成。1999年,他因拍摄《中国文化之谜》追寻“三星堆人”的迁徙线索,意外进入白马藏村寨。当地族群奇特的服饰、仪式和舞蹈深深吸引他,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一片“谜一般”的文化现场。
偶然进入白马藏区,被其独特的服饰、民俗与自然景观吸引。在拍摄当地“跳曹盖”仪式时,四位少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影片的自然主角。
“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反,不是先有剧本,而是主人公自己浮现出来的。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在四季流转中发芽、长大、结果。”张同道如是说。
从“奇观”到“生活”:拍摄者与被拍者的共同成长
何贝莉指出,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刻意强调文化对立,而是自然地呈现了白马藏族在二十四年中的渐变过程。从传统服饰到现代着装,从原始寨落到旅游开发,从自然灾害到灾后重建,每一段变迁都有其内在合理性。
张同道承认,自己的拍摄视角也经历了深刻转变:“从一开始的猎奇、奇观化拍摄,到后来将其视为日常生活。我直到2022年、2023年才真正理解‘跳曹盖’对白马人的意义。”
他特别强调,影片中没有任何摆拍镜头:“她们要跳舞就穿民族服装,这是她们自己的要求。但生活中年轻人已经不穿了,老人还穿。我排斥任何形式的摆拍。”
灾难中的回归:2020年洪水与影片转折
2020年8月20日,白马藏区发生特大洪水,整个寨子被毁。这个意外事件成为影片的重要转折点,也促使张同道在中断18年后重返白马。“二姐的小女儿给我打电话,说妈妈失联三天了。”张同道回忆,“她以为北京的叔叔能解决问题,其实我和她一样无能为力。”
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纪录片导演,更是这个家庭的朋友。进入灾区那天,目之所及的破坏让他震撼:“电视里看到的灾难,是别人的;在现场才知道灾难有多真实。”在灾难现场,张同道面临着救助与拍摄的抉择,这种真实困境的呈现,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文化记录,触及生命本质的思考。在接下来的四年间,摄制组总共进行了200多天的拍摄,最终在超过90分钟的纪录片电影中,将白马藏族的历史、神话、祭祀等人类学知识呈现出来。导演透露,这个故事也将剪辑为6集的电视纪录片,在后续播出。
曹盖仪式:神灵、生活与狂欢的三重意义
曹盖是白马族最重要的集体仪式。白马语的“曹盖”翻译成汉语,就是面具的意思。因此,“跳曹盖”就是“带着面具跳舞”。
影片用二十余年的持续记录,让曹盖的意义在镜头中逐渐清晰。最初,张同道只将它理解为“敬神”和“驱邪”——一种祭山神、祛晦气的仪式性行动。但直到2023年,当他在灾后重新拍摄村民在文县和重建后的寨子里跳曹盖时,他才突然明白了第三层意义:曹盖是白马族的“狂欢节”。
在狂欢的过程中,抹灰动作将所有人的身份消解,让人们获得暂时的平等;舞蹈让压抑释放,让人重拾生活的力量;仪式让被摧毁的岁月重新拥有秩序。白马人的狂欢是生活的出口,是现代人早已失去的生命能力。影片里跳舞的老人、年轻人、女人、男人,都带着扑面而来的真实喜悦。这种喜悦,不是表演给游客的,而是深植于他们精神生活的源泉。
影像方法:以平等观看生命,而非制造意义
《白马姐妹》的影像风格别具一格。张同道坚持不使用画外音、不解释、不评价,只通过镜头的选择与人物的原声,让影像本身“说话”。他不使用仰拍来赋予权威,也不通过剪辑制造“好人”与“坏人”对立。即便在灾后争吵的场景中,影片也呈现三种声音:希望多分补贴的村民、强调公平原则的干部、表达不满的人群。他不给任何一方贴标签,因为生活的复杂本就如此。这种观照方式不仅体现了纪录片伦理,也让影片具有文学的力量——观众在观看中成为“共同作者”,在没有“官方答案”的情况下自行思考意义。
文学与电影的互文:结构背后的深度思考
张同道强调,纪录片的叙事在方法上更接近文学而非新闻。影片结构由四条人物线、两条时间线(1999–2001、2020–2023)及灾难线索交织构成。意象、象征、记忆、时空交错等文学手法,与影像结合得极为自然。他引用维尔托夫“电影是高等代数”的观点,认为影像不是按线性叙述,而是通过结构“唤起对话”。因此,影片不是“把故事讲清楚”,而是让观众与影像、文化和时代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
文明反思:什么是幸福?现代人缺的是什么?
影片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在物质丰沛但情感匮乏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张同道在对谈中说:“我们生活在特写里,看不到更大的风景。”白马人虽然物质不多,却在仪式、共同体和大自然的关系中找到了生活的节奏与意义。影片中那句“我们要找一个能让所有人安住的地方”,道出白马人在灾后寻找的不仅是住所,更是“心之归处”。这种文明反思,让《白马姐妹》超越了民族影像的范畴,成为一部关于人类共同命运、关于生命本真的影像诗篇。
影像之外:纪录片与被摄者的情感延续
完成影片后,张同道把四姐妹全家接到北京参加首映,这是她们一生中第一次离开大山。观看自己的影像时,她们一会儿大笑、一会儿落泪——那是自己二十多年的生命浓缩,是灾难、成长、奋斗与幸福的真实见证。张同道说:“纪录片不是拍完就结束的,而是一种长久的生命关系。”对白马人而言,影像成为一种记忆;对张同道而言,影像成为一份责任。
生命的故事,文明的注脚
《白马姐妹》不是关于“白马藏”的故事,而是关于生命、时间与世界的故事。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些在大山中跳舞的人们,他们哭、他们笑、他们争吵、他们重建,他们在困境中寻找意义,在废墟中寻回力量。他们的生命质地,提醒我们: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每个个体的真实感受。《白马姐妹》让人深刻意识到:所谓“文明”,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由无数人的生命状态共同构成的现实。影片结束时,回荡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震撼,更是一种温热而深刻的理解——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理解人的局限与力量,理解文化的变迁与守望。
这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的意义,会在每个观看者心中,继续生长。
电影分享会现场
文:王常浩
图:艺 扑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