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3日,院线电影《花谢花又开》在知音故里蔡甸正式杀青。总制片人、编剧兼导演熙道在杀青仪式上首次提出“华语文旅电影”的创作定位,宣布将通过“影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电影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打造兼具艺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行业新标杆。
11月23日,院线电影《花谢花又开》在知音故里蔡甸正式杀青。总制片人、编剧兼导演熙道在杀青仪式上首次提出“华语文旅电影”的创作定位,宣布将通过“影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电影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打造兼具艺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行业新标杆。
熙道表示,《花谢花又开》的创作核心是“让电影成为地域文化的动态名片”,以电影为媒介,构建文化传播与旅游赋能的双向通道。影片以蔡甸的知音文化为精神内核,全程取景于花博汇、后官湖湿地、九真山等标志性景观,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将自然风光、人文典故与情感叙事深度融合。“我们不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还是在用光影为观众绘制一幅‘可感知、可抵达’的文旅地图,每一帧画面都激发观众对这片土地的向往。”
为实现“影旅共生”的目标,《花谢花又开》剧组成立专项摄制组,针对蔡甸四季光影变化进行系统性拍摄,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拍、微距摄影等技术,捕捉景区的动态美感。影片还引入“场景叙事”理念,使自然景观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角色——例如后官湖的晨雾象征人物心境的朦胧,九真山的秋叶隐喻生命的轮回。这种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情感符号的创作手法,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并重,突破了传统影视取景的“背景板”逻辑。
《花谢花又开》在筹备阶段便与蔡甸区政府、文旅企业协同规划,设计“观影+旅游”联动方案。影片杀青当日,蔡甸区同步推出“知音文化影视打卡路线”,整合拍摄取景地、文化遗址及特色民宿,形成主题旅游产品。数据显示,影片拍摄期间已带动当地旅游预约量同比增长150%,酒店周末入住率达95%。这种“未映先热”的效应,印证了熙道提出的“电影赋能文旅”模式的可行性。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陈敦亮认为,熙道导演的探索为华语电影提供了新思路:“《花谢花又开》首次系统性地将电影创作与地域品牌推广结合,其‘文化IP+影视艺术+旅游转化’的模式,可能催生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多位业内专家指出,该片若成功,将推动更多创作团队深耕地方文化,形成影视与文旅产业的良性循环。
据悉,目前《花谢花又开》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2026年全国公映。(通讯员皮晓翔)
来源:楚天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