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缺席奥斯卡褒贬不一,撕掉“冲奥”标签,对西方说“不”
《哪吒2》缺席奥斯卡候选名单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中国影迷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部刷新全球动画票房纪录的国产动画巨制,在奥斯卡门前主动止步,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自信与艺术标准、自主创作与国际认可的深层思考。
纵观事件本身,出品方华人文化的回应清晰而坚定——“主动没报名”。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创作团队对艺术自主权的清醒守护。导演饺子曾明确表示“不迎合、不花天价公关费”,道出了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在商业票房大获全胜后,创作团队没有选择遵循既定的国际游戏规则,而是坚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种选择本身,就值得尊重。
回望历史,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之路充满坎坷。《哪吒之魔童降世》曾满怀诚意参选却铩羽而归,《战狼2》《流浪地球》等国产大片也未能获得西方主要电影奖项的青睐。这种文化隔阂与审美差异,使中国电影人在“冲奥”过程中常常陷入两难——参选被批“迎合西方”,不参选又被指“闭门造车”。《哪吒2》此次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它用票房实力为自己赢得了选择的权利。
奥斯卡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之一,其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视角和审美偏好。动画长片奖历来偏向符合好莱坞叙事模式和价值观的作品。而《哪吒》系列根植于中国神话体系,承载着东方哲学思想,其文化内核与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多元文化世界的客观存在。《哪吒2》的“弃赛”,可以理解为对文化平等对话的呼唤——中国故事应当首先为中国观众讲述,而非为迎合某个国际奖项的标准而创作。
值得玩味的是,《哪吒2》虽未参评奥斯卡,却在全球市场取得了空前成功。159亿的票房数字背后,是各国观众用电影票投出的信任票。这提示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已不再单一依赖于传统奖项的认可。流媒体平台、国际合拍、多元发行等渠道,正在构建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哪吒2》的北美发行由CMC和A24负责,本身就体现了中国电影国际化策略的多元化。
从创作角度看,饺子导演选择“闭关”精耕作品,而非奔波于国际奖项的公关,这种对创作本身的专注,或许正是《哪吒》系列能够打动亿万观众的关键。艺术创作一旦被奖项导向所束缚,很容易失去其最珍贵的原创力和生命力。《哪吒2》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创作自主的一种捍卫。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哪吒2》未参评奥斯卡而完全否定国际奖项的价值。健康的文化交流应当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具备开放胸怀。中国电影既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底气,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保持文化主体的清醒与独立。
《哪吒2》的这次选择,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成熟。当我们不再将国际奖项视为必须攻克的堡垒,当我们能够凭实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一条既尊重艺术规律又坚守文化 identity,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真正的文化自信,或许就体现在这种“可为之而不为”的从容选择中。《哪吒2》用它的票房成功与奖项选择告诉我们:中国动画已经长大,它正在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
来源:动漫初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