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上世纪最火的“国民女神”,不是科班出身,不是星二代,竟然是个擦玻璃的17岁小姑娘!她靠两部电影就火到没人不知道,拿奖拿到手发软,却在22岁被逼到精神出问题;低谷的时候被高材生丈夫宠成宝贝,58岁可惜走了,如今儿子们干的事让所有人都红了眼——这个女人就
你敢信吗?上世纪最火的“国民女神”,不是科班出身,不是星二代,竟然是个擦玻璃的17岁小姑娘!她靠两部电影就火到没人不知道,拿奖拿到手发软,却在22岁被逼到精神出问题;低谷的时候被高材生丈夫宠成宝贝,58岁可惜走了,如今儿子们干的事让所有人都红了眼——这个女人就是杨丽坤,你记忆里那个笑起来比蜜还甜的“阿诗玛”,她的人生比你看过的任何一部苦情戏都要起起落落!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家乙快愁秃了头,手里攥着《五朵金花》的剧本,却找不到能演“金花”的演员。这部戏讲的是云南大理的故事,要的是那种少数民族姑娘天生带的淳朴灵气,不是装出来的那种。
他带着团队在云南跑了快一个月,见了不下200个专业演员,要么太洋气,要么太僵硬,就是没那股子“天生就有的”劲儿。眼瞅着经费快花完,团队准备收拾东西回长春,王家乙还不死心,最后去了一趟云南省歌舞团,想着“再看一眼,不行就撤”。
刚走到排练厅门口,他无意间往里面扫了一眼——一个小姑娘正踮着脚,胳膊伸得老长,费劲地擦着高处的玻璃窗。身上穿的练功服洗得有点发白,马尾辫扎得紧紧的,阳光从窗户外面照进来,给她全身裹了一层淡淡的金边。
等小姑娘擦完一块玻璃,转过身准备拿抹布时,王家乙一下子就愣住了:这姑娘没涂一点粉,脸蛋白净得像刚剥壳的鸡蛋,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笑起来的时候还有两个浅浅的梨涡。他当场拍了下大腿,对着身边的人喊:“找着了!这就是我要的‘金花’!”
这个擦玻璃的姑娘,就是当时才17岁的杨丽坤。她1942年生在云南普洱的彝族家庭,家里有9个孩子,她排第九,大家都叫她“小九”。因为家里太穷,她从小就被送到昆明的二姐家生活,12岁那年歌舞团招人,她凭着长得高、身段软,还有对跳舞的喜欢,一下子就被选上了。在团里她特别能吃苦,别人练1小时,她能练3小时,没几年就成了挑大梁的,跳的《春江花月夜》每次演完,台下掌声都能响半天。
接到导演的邀请时,杨丽坤吓得连连摆手,说自己只会跳舞,不会演戏,而且普通话讲得不好,一开口就是浓浓的云南口音,怕观众听着别扭。
可王家乙认准了她,说:“你身上的劲儿是别人演不出来的,口音能练,演戏能学,你别担心!”之后导演组专门派了个老师,天天陪着杨丽坤,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念台词,纠正发音。那段时间杨丽坤除了排练舞蹈,嘴里就没停过,吃饭的时候都在念叨台词,硬是把“云南普通话”改成了能上银幕的标准话。
1959年《五朵金花》上映,直接火成了“所有人都看的电影”。电影院里场场都坐满,有的观众为了再看一遍,连着买了3天的票。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拿了好几个奖,1960年还去了埃及的亚非电影节,杨丽坤凭着“金花”这个角色,拿了“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还亲自给她颁了奖。
17岁的杨丽坤,一夜之间从歌舞团的小演员,变成了全国人都认识的大明星。走在大街上,总有人围着她要签名;去商店买东西,老板都不肯收她的钱。那时候的她,以为日子会一直这么顺下去。
可谁能想到,4年后的1964年,一场噩梦悄悄来了。那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要拍《阿诗玛》,这部戏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剧组直接把拍摄地定在了云南石林。因为杨丽坤之前演得太好,女主角没找别人,直接定了她。
石林里全是尖尖的石头,杨丽坤拍戏的时候,要在石头上跑、跳,有时候还要从高高的岩石上跳下来,下面连个保护垫都没有。有一次她跳下来的时候没站稳,膝盖磕在石头上,青了一大块,她揉了揉,接着又拍。
电影拍完后,在北京、上海小范围试映,看过的人都说好,等着公映的时候去电影院二刷。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这部戏被说成是“宣扬爱情最重要”的“坏电影”,直接被禁了。22岁的杨丽坤也被安上了各种奇怪的罪名,天天被人批评,有时候还要被拉去游街。
曾经围着她的鲜花和掌声,一下子变成了扎人的刀子。杨丽坤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精神慢慢出了问题,有时候会突然发呆,有时候会自言自语,曾经那个眼睛里有光的姑娘,变得眼神呆滞,连路都走不稳。
就在杨丽坤最惨的时候,一个叫唐凤楼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唐凤楼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当时被下放到湖南的一个矿区工作,经朋友介绍,他去郴州见了杨丽坤。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唐凤楼心里也有点打鼓:眼前的杨丽坤身材有点浮肿,穿着宽大的衣服,眼神空洞,跟电影里那个光彩照人的“金花”完全不一样。可他看着杨丽坤安安静静待在角落里的样子,心里突然有点疼,觉得这个姑娘太可怜了,应该有人好好照顾她。
身边的人都劝唐凤楼别傻了,说杨丽坤精神不好,以后可能会拖累他。可唐凤楼没听,1973年的时候,他带着杨丽坤去领了结婚证,没有婚礼,没有祝福,只有两个人简单的承诺。
婚后的日子比唐凤楼想的还要难。杨丽坤有时候会突然情绪失控,有时候连吃饭都需要人喂。唐凤楼又当爹又当妈,每天早上先给杨丽坤穿衣服、洗脸、喂饭,然后再去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她洗澡、洗衣服,陪她说话。他怕杨丽坤闷,每天都会读报纸给她听,周末的时候还会带她去公园散步,学着做她爱吃的云南菜。
就这样过了5年,1978年的时候,杨丽坤终于被平反了,还被调回了上海电影制片厂。1979年,被禁了15年的《阿诗玛》终于在全国公映,电影院里又挤满了人,很多观众看着银幕上的阿诗玛,忍不住哭了。1982年,这部迟到的电影还去了西班牙的电影节,拿了“最佳舞蹈片奖”。
所有人都盼着杨丽坤能重新回到银幕上,可多年的折磨早就掏空了她的身体,她连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演戏了。唐凤楼没有抱怨,依旧每天陪着她,照顾她的生活,直到2000年7月21日,58岁的杨丽坤在上海的家里安静地离开了。
杨丽坤走的时候,她的双胞胎儿子还小,不懂妈妈为什么总是躺在床上,也不懂妈妈为什么是“大明星”。直到他们长大后,看了妈妈演的电影,听了爸爸讲的故事,才知道妈妈这一辈子有多不容易。
兄弟俩长大后都去了国外留学,学的是经济和管理,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但他们都选择了回国,陪在爸爸唐凤楼身边。现在兄弟俩快50岁了,和爸爸一起打理着家族生意,还一起创办了“杨丽坤文化产业公司”,公司就开在云南,专门做和“阿诗玛”文化相关的事。
他们会在云南举办“阿诗玛文化节”,邀请彝族的艺人来唱歌跳舞,还会放《五朵金花》和《阿诗玛》这两部电影,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妈妈的故事。有时候他们还会跟着爸爸一起,去北京卫视、湖北卫视录访谈节目,在节目里讲妈妈私下里的样子:妈妈清醒的时候,会教他们唱云南的民歌,会给他们讲《阿诗玛》里的故事,还会做云南的米线给他们吃。
以前别人介绍他们的时候,会说“这是杨丽坤的儿子”,现在别人会说“这是传承阿诗玛文化的人”。兄弟俩说,他们想让妈妈的名字,还有妈妈代表的文化,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除了银幕上的“阿诗玛”,还有一个温柔又坚强的妈妈。
看完杨丽坤的故事,我好几次都忍不住红了眼睛。她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有过17岁一夜成名的高光时刻,也有过22岁跌落谷底的黑暗日子,可最让人感动的,是唐凤楼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还有儿子们对她文化精神的传承。
很多人说“娱乐圈没有真感情”,可唐凤楼用一辈子证明,爱能扛过所有困难;也有人说“经典会被时间忘掉”,可杨丽坤的儿子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记得,经典就永远不会消失。
现在再看《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依然会被杨丽坤的笑容打动。她可能不是最会演戏的演员,但她用最真实的自己,演活了两个经典角色,也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爱。希望以后有更多人能知道杨丽坤的故事,知道这个擦玻璃出身的“阿诗玛”,曾经有多耀眼。
来源: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