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看不懂?看它如何穿越梦境与现实的迷墙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20:57 1

摘要:带着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的光环,以及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卖点,电影《狂野时代》上映首日票房突破7000万。只是,影片“五重梦境”制造的惊人视觉效果,与部分观众直言“看不懂”形成了反差,使得它在2025年贺岁

带着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的光环,以及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卖点,电影《狂野时代》上映首日票房突破7000万。只是,影片“五重梦境”制造的惊人视觉效果,与部分观众直言“看不懂”形成了反差,使得它在2025年贺岁档开启时的征战暂时还有一些未知性。是艺术电影通过征服观众扩大市场份额,还是在“故事为王”的商业片天下继续进行晦涩表达?在挑战黄金档期凸显勇气的同时,《狂野时代》也正在遭受观众审美分野的拉扯。

剧照

工整的结构,连贯的叙事

《狂野时代》分为六个章节,其中前五个章节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感作为主要的叙事象征。第六个章节“思维”可以作为结局看待,也可以认为该章节贯穿前面五个章节。“思维”章节的call back意图明显,影片导演毕赣追求叙事圆满的渴望一目了然。

影片对于五感的表现,被形象地称为“五重梦境”。与《盗梦空间》的时间线被打乱而显得复杂不同,《狂野时代》“五重梦境”的时代变幻有清晰的标签与符号指示(如建筑、服装、招牌等),很容易让观众识别出易烊千玺饰演的五个角色分别处于哪个时代。常规线性叙事的手法,使得观众可以不必在观影过程过于烧脑,而可以更好地沉浸到电影中。

在时代、场景、人物、叙事手法都清晰可辨的前提下,《狂野时代》的工整结构水落石出,其叙事的连贯性在舒淇饰演的“大她者”的表演与旁白的解释下,也得到了加固。如果说毕赣的前两部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是诗歌或散文诗结构,那么《狂野时代》就凸显了其小说式结构。如此处理,可以视为其在结构创新与观众接受度间寻求平衡。虽然全片仍然有着狂热的迷影成分和意识流手法,但在作者电影之外的确更多了“易懂”特质。只不过,工整结构降低了理解门槛,但符号隐喻仍需观众主动解读。

剧照

让情节通俗,使人物共情

如果《狂野时代》一直延续“视觉”篇的怪物景象、默片风格、科幻手法,以及向电影大师致敬所带来的视觉轰炸,那么很容易造成新奇与疲劳共存的观感。但从第二个章节开始,影片转向了对本土时代与历史的写实化表达,通过“味觉”篇对于风雪野庙的苦寒与禅意并存的氛围渲染,“嗅觉”篇对20世纪80年代特异功能热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应的诙谐刻画,实现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多次会意。

“嗅觉”篇里,流浪汽车站的女孩与身处此时空中的骗子,携手用“嗅觉骗局”骗了“大佬”,在骗得巨款准备买最早一班汽车站离开时,骗子放心不下又回来寻找独自留宿旅馆的女孩,结果被另外两名“黑吃黑”的汽车站骗子捅伤,在“大佬”困惑于死于火灾的女儿烧焦的饭盒里藏的那封信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女孩故技重施,用嗅扑克牌的表演方法“读”出了那封信,信的内容是女孩想要说给已被她当作“父亲”的骗子,两对人物关系借由一封已不存在的信完成了互动……在此章节,除了影像仍然在追求精致与准确之外,故事、情节与人物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通俗性,它带有贾樟柯电影的强烈时代氛围感,又带有“知音体”般的心灵按摩与治愈感。毕赣好像也意识到这么做有违其惯常的电影风格,所以那封信只读了第一行便戛然而止,避免了煽情,但毫不意外,这一章节也成为观众容易看懂并且会产生共情的部分。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使用极具个性乃至于私密化的表达,是创作者彰显风格的不二法门,拒绝通俗,甚至抗拒与观众进行世俗层面的情感交流,有时属于创作者有意为之。艺术片的纯粹性以及与商业片的普适性,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敌对关系。但毕赣愿意在《狂野时代》来讲述父子关系的恩仇与市井人物的传奇,意味着作者电影的边界亦有很强的拓展性,在展示作者内在与博得观众共鸣方面,其天然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被打磨的。

剧照

狂野的是电影,管窥的是时代

一段长达37分钟的长镜头,完成了对《狂野时代》“触觉”篇的刻画。在每一部电影里用长镜头来惊艳观众,已成为毕赣电影的保留节目。当古惑仔在1999年的最后一夜爱上一个神秘女孩,当他追寻她走过一道道魔幻般的街巷,并且在黎明到来前迎接戏剧性一幕的时刻,《狂野时代》的写实成分再度褪去,回到对故事开局的叩问当中。只是,与影片第一章节充满迷乱气息不同,最后一个章节“思维”篇则拥有一种严肃的秩序感,“大她者”将重回怪物造型的“迷魂者”推入一片星辰大海之中,留下诸多遐思。

《狂野时代》结尾时,江畔小镇街头放映的黑白无声电影,仍然是卢米埃尔兄弟执导的《水浇园丁》,该片在第一章节中已经被致敬,至此,毕赣的互文与点题意识以及对于故事结构的工整追求到达了工匠级。与此同时,《狂野时代》对于世界电影130年的文化认知与感情寄托,也完成了一次具有生机与深情的致意。将《狂野时代》形容成“元电影(关于电影的电影)”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它已是毕赣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但他对“元电影”主题的激情与热爱并未显得消减。

除了要看到该片的“元电影”元素外,也要注意到其所表达的“时代”主题。毕竟,影片的不同章节对时代气质予以一一呈现,比如,清末的颓废与萎靡、民国的纷乱与复杂、20世纪60年代的匮乏与不安……通过一名“迷魂者”(或者说“梦游者”)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走了一遭。影片以一个极小的“切片”对时代进行了管窥,虽不能在观众内心深处掀起巨大波澜,但这种串联性质的、穿针引线式的观察与讲述,还是隐约能够提供一个视角,用以体会不同时代的氛围,以及不同时期当中人的生存与精神况味。

在讲电影的时候,《狂野时代》是汪洋恣肆的;在讲时代的时候,《狂野时代》是婉转含蓄的,给人留下“大电影,小时代”的印象。但反过来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巨大与渺小本身就是辩证的存在。比如,当下“伟大”的电影也面临着电影院里观众渐少的趋势。《狂野时代》出片尾字幕前,“蜡烛电影院”逐渐融化,“发光的观众”一位位走掉,让人怅然若失。“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但唯有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那一道道“迷墙”仍然存在,观众需要借助电影这一造梦载体,努力地更多看清自身与他者,继而坦然面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