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流观众这几年被投机倒把的电影驯化的相对彻底,惯性思维极其显著,愈发喜欢快节奏、强剧情、玩弄情绪的电影,以及尖锐切入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感觉“爽”了,才觉得值回票价,否则电影就一文不值。
《狂野时代》豆瓣开分6.5,实在低的离谱,这部电影,8到8.5分才算合理。这么低的分,折射出很可悲的事实:
主流观众这几年被投机倒把的电影驯化的相对彻底,惯性思维极其显著,愈发喜欢快节奏、强剧情、玩弄情绪的电影,以及尖锐切入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感觉“爽”了,才觉得值回票价,否则电影就一文不值。
对于《狂野时代》的评价,我举双手双脚赞成“看不懂的电影,不等于是好电影”的说法;同时我也完全不同意“看不懂的电影,就是不尊重观众、就是烂片”的论调。
往高了说,中国电影迫切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需要各种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填充市场,而不是像当下这样,全被简单粗暴的商业片占据;我乐于看到商业片越来越好、创作逻辑越来越成熟,电影市场大踏步发展,有了五六百亿的票房,中国才有了一万家影院、超过八万块银幕。
但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也确实存在,艺术片没有市场、甚至没有活路,但中国需要像《狂野时代》这样的作品,它可能不卖座、不能像商业大片那样做太多票房贡献,但它承担艺术表现力、可以去各大电影节亮相,奖杯属于电影,但荣誉属于中国电影,奖项是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输出的证据。
往小了说,《狂野时代》也是一部优秀且好看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剧情,已经有太多解读,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易烊千玺饰演迷魂者,在电影不同章节里化身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演绎各自的故事。电影用六个篇章、五个故事对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感,时间跨越百年。
《狂野时代》有大量隐喻和含蓄的表达,从而得到不同观众完全不同的理解。正所谓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观点。这部电影我留意到了五个“彩蛋”,从而得出结论,《狂野时代》是毕赣献给中国电影的挽歌。
彩蛋1:电影就是毕赣的“心脏”
没有人会否认,从《路边野餐》到《狂野时代》,毕赣一次次证明自己热爱电影、痴迷电影、忠于电影。这么高的成本,拍艺术电影其实很难,拍商业片反而容易,但毕赣只会选择这条困难的路。
毕赣将他的电影情怀寄托给电影、赋予到迷魂者身上。电影开场就交代了,迷魂者的第一个身份,就是电影本身,之后才是终日吃花、流下眼泪的怪物。而这个怪物的心脏,其实就是舒淇饰演的大她者装进身体的胶片,胶片指代电影,电影就是怪物的心脏,胶片燃烬、怪物殒命。
怪物总是躲在地下(幕后),怪物生产的眼泪(电影)令人迷醉给人造梦,怪物羞于见人不被理解,这太像毕赣对自己的认知了。
彩蛋2:两次出现荡麦
毕赣拍完《路边野餐》得到华策的战略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荡麦影业。他和其他用资本的钱玩票的导演不同,《狂野时代》荡麦是第二出品方,毕赣真金白银投入、不计后果的任性,他应该知道这么拍电影很难赚到大钱,但非要这么做。而舒淇和黄觉也陪着他一起,两个人也通过各自的公司参与了电影出品。
电影里两次出现荡麦,这不是毕赣玩票,而是别有深意。
第一次是味觉篇里,石像碎掉、工头点烟,结果火柴划不着,他就随手丢在了雪地里,镜头给到火柴盒特写,上面有“荡麦”字样。这里寓意荡麦是电影的火种,火种失效就被(观众)随意丢弃了。
第二次是触觉篇开头,阿波罗给“荡麦电台”打电话点歌,他根本不在意点什么歌,他的重点也不是在点歌,他只是把点歌当成闹钟,这也是毕赣的一次自嘲。
彩蛋3:玉兰花
电影六个篇章各自独立,又有巧妙关联。嗅觉篇里,迷魂者化身中年骗子,和小女孩欺骗老爷子。老爷子招募特异功能者,为的是读出死去女儿放在饭盒里的那封信,而这一单元在小女孩读信时戛然而止。
紧接着开始的触觉篇,从时间来说,是从80年代跳到了世纪末1999年,李庚希饰演的女孩,年纪应该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人。
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交代她的真实名字,她告诉阿波罗自己叫邰肇玫,在KTV里给了唱片特写,是中国台湾歌手邰肇玫的专辑,以及电影里出现了邰肇玫的那首《玉兰花》。
这很不合情理。《玉兰花》出自邰肇玫1980年的《雪歌》专辑,她年纪这么小怎么会这么喜欢呢?结合吸血鬼的身份,“死去很多年”的条件,我很愿意相信,李庚希饰演的这个女孩儿,就是上一个篇章里老爷子意外去世的女儿,这也符合了电影想要表达的关联和轮回。
彩蛋4:谜语
嗅觉篇里,小女孩不断给骗子出谜语,其中一个写在钞票上的,是“人身上丢了什么东西永远都找不回来?”开始答案是良心,觉得不对,后面碰巧拿到那张钱,答案是“臭屁”。
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答案,和电影气质大相径庭,良心还好,青春更佳,但臭屁难免低俗,这是毕赣开的玩笑,而这种玩笑,在电影里不止一处。
彩蛋5:延时药
触觉篇里,暧昧的巷子、香艳的站街女和兜售的延时药相呼应,这和前面的“臭屁”一样,是毕赣故意开的玩笑,是思维陷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里的“延时药”可以理解成用于性事的药品,但这绝非毕赣给出的答案。
后面阿波罗被暴打而未死,他必须和所爱的人相守到日出最后一刻,触觉篇的爱情是极致浪漫,阿波罗吞下的延时药,是延长自己生命,为的是在船上迎接日出。
彩蛋6:结尾观众
《狂野时代》以电影开始、以电影结束,最后是露天放映、是周身高光看不清面目的观众,一个接一个消失,而戏院则逐渐破败、坍塌。这里感受到的是毕赣的灰心和绝望,是他眼中的电影的未来,是观众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是艺术片的路越走越窄。
电影就是造梦,毕赣的《狂野时代》展现的其实就是梦境,理解不理解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欣赏、是感受,是沉浸其中。毕赣这样的导演,和《狂野时代》这样的作品太稀缺了,不理解、不喜欢没问题,但他和他的作品,理应得到尊重。
希望《狂野时代》这曲电影的挽歌,不是艺术电影的终点,也不是毕赣自己的终点。
来源:光影新天地